不认可。我认为两首词各有所长。说《永遇乐》超过《声声慢》,就好比说绿茶益处超过红茶一样。这本就是一个笼统又草率的问题,所以笼统的答复是:两种茶叶对人体都有益,但作用方式不尽相同。
首先,《声声慢》它在词学界的艺术创作地位是《永遇乐》所比不上的。第一《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是一首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作品,也是“易安体”的登峰造极的作品!第二历来文人学者对这首词称赞不绝,尤其是开头连用的七个叠词,这个起句就非比寻常。在填词方面,它是诗赋曲界绝无仅有的先例,而且它还极富音韵之美。在急促的节拍中加入凄切的声韵,轻重相间,抑扬起伏,好似稀疏的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声音,从而营造出一种如泣如诉、似长嘘,似短叹的凄凉心境。
第三宋词在古代,主要是演唱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音律悠扬,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唱,余味无穷。第四李清照的《声声慢》在词的作法上也有创造性,历来《声声慢》的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的这一首却有意选用仄韵格,由原来舒缓的平声字改成急促的叠声字,从而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让人读来有一种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最后,纵观全词,李清照将文字的修辞美与音乐的声韵美,两者完美地和谐在一起,因此《声声慢》的学术价值之高,是《永遇乐》难以超越的。
其次,《永遇乐》在情感的表达上,在表现作者心境上,比《声声慢》略胜一筹。第一《永遇乐》运用对比手法,今昔对比、热闹欢乐的现实环境与孤独凄凉的心情对比,全词情景交融,用语平淡清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也是李清照的大手笔之作。第二这首词将通俗易懂的口语与工整有致的书面语交替使用,形成一种雅俗相融的特殊语言风格,用委婉含蓄、浅显平易的铺叙手法,使这首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说: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第三《永遇乐》上片写今年元宵节客观环境的欢乐,对比自己的孤独凄凉,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同时也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这词的下片写昔日汴京元宵节的繁华,来对比现在的临安元宵节,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第四词通过上片悲伤凄凉的语调和下片轻松欢快活泼的语调的对比,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老来无依无靠,每天在回忆中度过的她,心里藏着无限的孤寂悲凉;另一方面她的骨子里又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但在历尽国破家亡、亲亡夫逝之痛后,词人已经由昔日活泼貌美的少女变为面容憔悴、满头白发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面对外面的繁华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兴致,更懒得夜间出去,只能掀开窗帘一角,偷听外面的欢声笑语,来重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第五《永遇乐》之所以被历来为文学史家所欣赏和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李清照晚年内心感情的痛苦,以及她感情的尴尬和感情的矛盾,这样一种内心世界的揭示,很少在其它作家笔下有表现,这是很独特的感情体验,所以我们说少年时期的李清照,青年时期的李清照在我们印象当中是非常清澈的,非常靓丽的,非常活泼的,而晚年的李清照也不是一潭死水,我们感觉到她像是清澈的深潭,还是那样的沉静,但同时她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了,我们对她的解读也能更加深入。
然后,两首词皆作于李清照晚年,但所抒发的感情却完全不同,《声声慢》写于年,当时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四十六岁,刚经历过国破家亡,丈夫去世、流离失所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悲,凝聚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因此它更多倾向于个人感情的倾泄,因此有人说:读《声声慢》只要体会过愁滋味,就能读懂,而要读《永遇乐》,除了个人的愁,还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才能读懂李清照内心的悲。
最后,如何判断一首中国古诗词的优劣呢?采用《毛诗·大序》中的说法: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阶段的作品只能说是言之有物,它只是一种单纯机械的填字游戏、在技巧的框架里生硬的堆砌文字;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时候的作品用典好、格调高、有了音韵,技巧的痕迹开始减弱,作品声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等到了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也还是水,这时的作品四个字“引人入胜”,它是创作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淌,是具有生命的艺术,是让能读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个时候的诗词作品才称得上是佳作。
因此,真正优秀的古典诗词,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通过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情感的检验,才能够流传至今,才可被称之为经典。
由此可知,再经典的一首古诗词在你读时,如若你毫无触动,那么这一首诗对创作者来说是好诗,可是对你而言这首诗是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