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姓氏很重要,是认祖归宗、维系族人的重要依据。由于时间的延续,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因此血脉传承就需要更具体的形式来承载,于是便出现了族谱和家谱,对于每一个姓氏的人来说,修谱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也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记载,我国共有姓氏个。其中,单字姓个,复姓和双字姓个,三字姓个。就人数来说的话,宋代编撰的《百家姓》排名靠前是“赵钱孙李”;年人口普查时,就人数来说,发现“赵”已经不是第一大姓了,甚至跌出了前十名,“李”姓以多万人口,排在第一名。不过,李姓人口虽然最多,但依旧比不过排名虽然靠后,但是影响力却延续了几千年的“孔”姓。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以仁爱、礼制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的不但发展,到了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正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得到了西汉的大力推广,于是孔子创建的儒学逐渐成了朝廷的正派思想,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为了尊崇儒学,孔子被封为圣人,尊为万世师表,而他的嫡系子孙继承爵位,每朝每代都会受到封赐,官名显赫。
孔氏修族谱不仅是孔氏家族的大事,也算得上是所在朝代的国家行为,在宋代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以前,孔谱中每一代只记录一人,非继承孔子爵位的人并没有资格录入其中,孔宗翰为了把更多的孔氏贤达之人载入其中,修出了第一部包括孔氏嫡系和支庶的族谱,并且不再手抄,而是刻板印刷。与此同时,他还规定,孔氏族谱每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以做到传承有序。
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都会封官加爵,甚至官至一品大员,而且不论朝代更替,这一传统都不会变。因此,孔府跟皇家的关系非常好,而且朝廷规定,用户祭祀孔子的祀田多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不仅财源实力强大,而且也地方的官员也关系融洽。鉴于这种情况,孔氏成了炙手可热的姓氏。
为了避免非嫡系的孔氏混进孔子嫡系圣裔中,以图享受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待,每朝每代都会发生大量伪孔冒宗的现象,比如山东曲阜之外的地方,古代就有很多人凭着伪造的孔裔身份得到了免除差役的优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强调正宗,以衍圣公府(即孔府)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准其随钦赐行辈取名,以免混乱”,外孔如冒宗续谱,则要因“冒宗谱,滥邀恩崇”而获罪。
一个姓氏,能发展到人人想冒充,发展到需要以刑罚的形式禁止冒充,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时至今日,孔氏也依旧在延续,只要中华民族还在,孔姓就会一直延续下去,这难道不算是中国第一大姓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