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是黍离之悲,还是婕妤之叹

(林樰熳,不爱集注,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读诗。欢迎一起走进词人的性灵世界。)我认识李清照是从《声声慢》开始的,因为它曾是中学教材的一篇课文。那时,教材内外众口一词,称她为爱国主义作品,不知为什么,我总要把她的形象和历史书里的黄道婆结合起来,把他们想象成伛偻着腰的老太太。讲《声声慢》必然会讲到开头的十四个叠词,这是整首词的招牌特点,是被很多人称道被很多人学习,却从未被超越的生花妙句。但是我始终有一个疑问:这十四个字,后面八个是形容词,描摹的是词人孤苦无依的凄楚心理,可为什么前面四个字要用动词呢?寻寻觅觅,她是在寻找什么呢?

01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远千里,苦苦寻觅,换来的却是冷清凄恻,最难忍受的是连天气也忽冷忽热。这两三杯淡酒,又怎么能抵得住清晨急骤的冷风。南去的大雁飞过窗前,好伤心,竟然是从前认识的那一只。园子里黄花凋零,满地憔悴,如今有谁来采摘?一个人倚着窗子,白昼漫漫,如何能捱到天黑。终于黄昏来信时候,却下起霖霖阴雨,雨打梧桐,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淋湿了残旧的窗棂,黯淡了潮湿的心。这样的光景,一个愁字又怎能概括?

02

这首词被公认为婉约派代表作,但是却有两个问题一直备受历代研究者争议。(1)是“晓来风急”还是“晚来风急”?以前了解的版本用的都是“晚来风急”,包括教科书也是这么写的。但是在梁令娴的《艺蘅馆词选》中却将“晚”字改成了“晓”字,后来发现晚清时候好多版本都是这样改写的。梁启勋《词学》说:此词见《漱玉词无题》,然望文知是写一天之实感。一种茕独栖惶之境况,动人心魄。唐圭璋在《读李清照词札记》里也说: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也说: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李清照《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可见,许多行家认为上阙用“晓来风急”更能与下阙形成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展现词人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情状,更符合行文的走向。(2)是写于南渡后期还是莱州时期?以前读到的大部分评论作品都认为此是南渡以后作品,教科书里也是这么定论的。如宋张端义《贵耳集》云:易安居士李氏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他们认为这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后,在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写出来的一首哀辞。但是后来发现有人提出异议,如陈祖美先生,他认为这首词写的是莱州之事。此是李清照刚到莱州,成了赵明诚的不速之客,赵便将她安置在一件破败的寓所里,终日隔离,让她饱受冷落之苦。他认为此诗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抒发庄姜之哀,婕妤之叹。

03

那么它到底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我想首先可以从某些意象的运用中得到一些启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秋天北雁南飞,这是时序变化,物候使然。可是为什么说这是曾经相识的那一群呢?那到底是哪一群呢?我们在她的前期作品里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这是她在新婚不久,迫于元祐党派之争而被迫夫妻分离时写的一首词。那时他们夫妻情深,但是却因为外力阻碍而被迫咫尺天涯。而这群雁,她把它们想象成邮递爱情的使者。在他们相互思念的时候,雁字回时,锦书相托。而今,那群似曾相识的雁又要南飞了,而云中却再无锦书相托。旧时雁难载今日情,怎能不让人倍感伤心呢?在后期,她还写过一首《孤雁儿》,其中一句:“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这应该又是另一番阴阳相隔的苦痛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深秋时节,叶落花谢,一地凋零,自有一番莫可名状的衰败感。“如今有谁堪摘?”现在是无人问津了,那么曾经呢?是否有那么一段曾经,有人也曾摘花爱花护花,把她精心地捧在手心?这朵黄花同样在另一首词里也曾出现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写这首词的时候,她满脸娇嗔,而那护花的人应该也是满眼怜惜吧!而今,花败人老。唯剩满地憔悴,满目荒芜,满心凄凉。岁月铲平了棱角,年华腐蚀了心气,谁又能抵得过光阴的磨砺?唯有任那深入骨髓的清冷将内心的热忱一点点冰冻。青州清冷,莱州更萧瑟,可怜她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寻寻觅觅!陪伴她的,却依然是“乌有先生子虚子”。

04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鲜花也是,爱情也是。保鲜总是离不开精心的呵护和专心的经营。虽然李清照和赵明诚被历史化妆成令人敬仰的文坛伉俪,因“赌书泼茶”等闺中乐事被世人称道钦羡,然而,他们之间的情感历程绝不是无风之水,反而时时有波澜激荡。最迈不过的一条坎便是“终生无嗣”的残酷现实,常常把他们的纯粹感情拉进世俗的困境。《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写赵明诚临终遗言,“绝无分香卖履之事”,以示忠贞。但是却也反过来证明了养姬蓄妾之事,已成事实。只怕这姬妾之流,也终未能为赵家留下一儿半女;或是那些红巾翠袖,终究抵不过李清照的丰神秀骨,墨香书韵。最后,这桩桩件件,便成了风萍之末,有始无终了。总之,莱州以后,赵李二人的感情渐渐从梳理状态走向愈合。这清冷寂静的莱州故事,便成了一段小小的折子戏。

05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蜀黎》这首诗写的是卫国公主许穆夫人闻讯母国蒙受侵略,出于危难之时的焦虑和忧愁。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团扇》这首诗写的是汉代班婕妤后宫失宠后的哀婉和凄楚。无论是蜀黎之悲,还是婕妤之叹,对于世界来说,此大彼小,而对于人生来说,却都是深入骨髓的痛苦。你认为这首词抒发的是是黍离之悲,还是婕妤之叹?(林樰熳,海角女子,幽僻好静,喜与古人作伴。业余常做三事:写诗、读诗、说诗,愿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丝清凉,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