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彼时的长安盛况,人口百万户,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足,人民生活幸福。
而诗人笔下的长安更是唯美的,“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不似金陵的紫气红尘,六朝金粉;不似洛阳的雍容富贵,纸醉金迷;不似江南的缠绵悱恻,阴雨绵绵。“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市民早已脱离了为生活奔走的阶段,开始追求更深层的精神生活,以至于牡丹花节时,万人空巷,这是何等的壮观。
长安,褪去时代的浮尘,流洒着高贵而不脱俗,典雅而又素朴,喧嚣而又静谧,展现在世人面前。纵使时代变迁,朝堂更迭,长安依旧是长安,包容着号称中国古代最大都城的长安,竟然容不下李白那一身的傲气与才情。
李白的才,以“奇”称之,当时的他也在想:“凭我的出身、学养,必定能够高登于庙堂之上,实现指点江山的宏伟抱负”。但是事与愿违,而立之年的李白,虽有诗名,但却仍是一介白衣。“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清高不凡如李白,竟然也有如此卑躬屈膝之时。让如此“奇人”流落于长安城之外,真是都城之不幸。
千古奇才,终与长安一次次的失之交臂,最后只能是抱憾终身。在长安、离长安、忆长安基本贯彻了李白的一生。一次次大的给予厚望,但是一次次的失算,进而迸发出他一生的幽愤,最后使之诗文大放异彩,独步于天下,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风景线。
曾经的彷徨、观望、质问,化成了如丝般的怨恨,越缠绕越乱。有的人说是李白开创了一代的豪放派诗词之风,倒不如说是与长安城的一次次错过,影响了这一派诗风。海纳百川的胸怀,给予人们自由广阔的创造空间,孕育了大气磅礴的长安及豪迈奔放的艺术气氛。人人都说李白豪放、浪漫,或许这也是他向往长安最好的证据吧。只有那样的都城,只有那样的盛世,才会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豪迈的诗句和诗人。长安因李白而更加出色,李白因长安而愈加美名。
“春分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没有李白的长安城,依然繁华、潇洒、风流。独留李白一人“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一座长安城,多少繁华梦,但却偏偏撑不起李白这个多番轮回,却只能梦中相见的“长安”。
历史不会倒退,可能长安都城错过奇才李白的不幸,也正是李白的万幸吧。李白人生的顶峰在长安,不得志也在长安,他的得意诅丧,放纵落寞,都在长安。但也恰恰是在长安的三四年里,才造就了我们的诗仙李太白!
如果您的家谱中也有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给我及大家。
通过各大平台,搜索:修谱老湿,都可以联系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