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最有名的一首诗,想象奇特,惊天地泣鬼神,堪称封神之作
古代诗人在用文字表现音乐时,常常需要发挥创作才能,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诗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能激发出艺术家天才的想象力,构造出无数奇特瑰丽的意象。唐代描写音乐的名作不少,其中又属李贺这首《李凭箜篌引》展示的想象力最为天马行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这首诗歌正是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吴丝蜀桐张高秋”,是交代李凭所弹的乐器的产地。据传吴丝蜀桐,是制作琴瑟一类乐器的上乘材料。“高秋”,是点明弹奏乐曲的时间,即暮秋九月。
“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是刻画景物对琴声的反应一一飘飞的云彩听后,为其声震动,凝聚在一起不再流动。
“江娥啼竹素女愁”,是写神女听到琴声后的反应,听后悲彻心扉,满腹愁肠,泣不成声。
在开篇时,诗人便通过化用两个神话传说,极力渲染操琴者琴艺的高超绝妙。
据说曾经舜帝南巡时死于苍梧,其妃子娥皇、女英闻之痛哭流涕,泪洒青竹,竹子尽数染成斑点。哭后投湘江而死,后化为女神。
江娥,亦唤湘娥,又名湘夫人。素女则是传说中善鼓瑟的神女。
李凭的琴声不仅能感动景色,更能动神,琴音之高妙,也不言自明。这两句从侧面描绘出操琴人所弹乐曲的高超技巧。
通过李贺的想象,李凭的琴音能让景情交融,甚至能让人神共感、曲透肺腑。
“李凭中国弹箜篌”,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紧接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乐声感人至深的力量,状比出音乐的美妙景象。
乐声的层次感十足,既有清脆之处,如同昆仑山的美玉破碎的叮当坠地之声;又有激越之处,如同山中凤凰展开羽扇呜鸣之声;又有悲凉之处,能令荷花流下泪珠;又有欢乐向上之处,能令香兰之花吐露芬芳露出欢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通过感官的交错,自声音中看出形象,颜色中体会声音,这是诗人才情敏锐的体现,也是李贺之诗要字斟句酌不可空过的特征。
而之后“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则采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李凭所弹箜篌的声音的神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由乐声联想到淅沥的秋雨,由秋雨又联想到天漏,由天漏联想到女娲补天处之石破,翻空作奇,运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融合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意象,来暗喻音乐的激越高昂。
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神山神妪指成夫人——传说中是一位晋代兖州弹箜篌的好手。
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令老鱼也跳波瘦蛟舞。
后两句既是写李凭琴艺的高超,也是写乐声的委婉柔和、欢悦清新。
最后“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再度运用神话意象,来烘托李凭琴声的引人入胜、出神入化。
回看整首诗,诗中的景色几乎一句一变,前句尚在空山,后句已转到湘水;前句尚言玉碎,后句已转到花笑。李凭弹奏之处虽在长安,但乐曲的影响已直达天庭,从女娲补缀的天角,到吴刚伐桂的月宫,无处不萦绕着箜篌的声音。
与场景转换相伴的,还有诗中层出不穷的典故:江娥素女、女娲紫皇、神妪仙子,在极短的句段中密集呈现,真给人一种瞬息万变、惊骇耳目的感觉。
传说李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茶饭不思,苦思冥想,先构思大量前人没有写过的句子、没有用过的意象,再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存入锦囊,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拿出来,连缀一处,写入诗中。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思和努力,李贺的作品才能达到如今这样出神入化、动人心目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