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朝的五台名师罗周典

国都殿村为山西县忻州市五台县陈家庄乡下辖村,现有耕地面积亩,村民户,人,位于石阳线旁,交通方便。

国都殿古村

据国都殿罗氏道光丙戌年的族谱序言:“吾家故非望族,然由明迄今几满二十世,约近四百年土著。为了不忘祖先在避寺垴避事济难之苦,改“孤独杏村”为避事垴,将水泉沟的泉水命名为“济难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罗氏族人提出恢复郎姓,在村的全部由“罗”变成“郎”。凡是迁移他乡或是外面参加工作的,未能更改,仍然姓“罗”,所以形成了以后的父子不同姓的现象。

国都殿进士府

明末清初,国都殿还不叫国都殿,也不是一个村庄,两山夹岸,一水中流,突兀峰独出云表,岸边仅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店,传说是避事垴姑姑寺尼姑上山下山时歇脚的小店,如果遇到清水河涨发,就在小店里小住几天,店名叫“孤独店”,郑姓、姚姓曾临时居住过,罗智定居后,韩姓、刘姓、李姓陆续迁入。清顺治二年()盖起了关圣祠。到光绪年间,人口逐渐增多,村人觉得“孤独”不好听,进士罗周典先生便取谐音,改“孤独店”为“国都殿”,一直延续至今。以上为五台县陈家庄国都殿来历的介绍。

国都殿壁画

罗周典(-),字郁文,号石桥,生于年,卒于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人,是当时五台县德高望重的教师。尤其在清水河地区,更是享有盛誉,是本地区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众门生于同治十三年为其老师所立的德教碑,至今屹立于村中。

国都殿百年古树

清水河乃本区域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经石咀、石盆口从国都殿入境,自北向南流经耿家庄、教场村,又向西南折经南坡、罗家庄、胡家庄、耿家会、李庄,于坪上汇入滹沱河。全长58公里,河宽50米~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7、8、9月汛期,河流涨幅较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常流河,进入20世纪70年代,汛期可以灌溉,干早期河水断流。

生态之乡

它属于海河水系滹沱河支流,故称“鲜虞”,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经金岗库,石咀,耿镇,石盆口,胡家庄,与坪上汇入滹沱河。全长公里,河宽50至米,平时水宽5米,水深0.5米,流速每秒1.2米,年径流量万立方米。汛期在7至9月间,每年有较大的洪水期3至7次,每次持续5至7天,水宽米,水深2.5米,流速每秒2.5米,百年一遇最大洪峰每秒立方米。河床较陡,均系砂砾石,两岸靠山,下游多为断崖绝壁。结冰期为12月至次年3月,冰厚0.7米。

茹村乡南茹村

罗周典先生幼时家贫,少年丧母,由南茹村高姓外祖父抚养其外祖父是一个落魄秀才,白天教先生打铁,晚上教先生读书。十九岁时,首次赴代州应试,一举入泮(考中秀才)。以后因科场腐败,文章憎命,潦倒科场,40余年再未获一第。咸丰初被授于拔贡、恩进士的称号,遂绝意仕途,悉心设馆授徒,不几年名声鹊起,远近童生慕名而来就学请业者络绎不绝。现在仅德教碑上多“受业门人”中,就有进士一人(沟南郭安仁),其余庠生、监生、县丞、九品之类的比比皆是,可窥先生当时办学之兴盛,成绩之超群于一斑。

泽州府介绍

像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知识分子一样,罗先生科场失意,并非因为学问浅陋,他也不是那种读死书的老学究。相反,他被远近知识分子仰为山斗。罗周典先生的文章,正其理论,精于结构,自成一家;尤工诗赋,还创作了不少散曲,可惜这些手抄本,在日寇为害时,付之一炬。现在仅从残留的部分看,确实不同凡响,有盛唐风。谨译录其绝句一首,以飨诸君。

《与郭生》(安仁)

老马龙钟识途难,山间只落共盘桓。

一泓漫尔论为水,海上汪洋竞未见。

先生创作的对联尤其脍炙人口。

同治登基的当年大年初一,贴出一联云:

君治臣治,万民同治;

天清地清,一统大清。

这副对联广为流传。几十年后,徐向前元帅的父亲徐茂槐到国都殿教书,听说了这副对联后叹道:“罗夫子可惜命运不济,又生在这穷乡僻壤,这样的对联,翰林院也难出哩!

罗周典先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寨里有一学生,系大财主子弟,顽劣异常,先生给取名“刘抑”。罗先生恩威并施,终于“抑住了这个学生的野性,使其学业渐进,后任县丞之职其次是对学生子弟要求严格。自设馆以来,从学者日众,其中不乏纨绔阔少之流,先生一律严加管教。不论是谁,一有错处,辄面斥不少贷。其子弟过其居室,更有提履蹑足者。但他在教学上,从不搞绝对的师道尊严。我们从他与诸生仅存酬唱之作中,可见一斑。

罗周典先生一生,屡有富贵的机会,但也宁甘淡泊,不移雅志。视品节为根本,视富贵如浮云。他说:“锐志功名者,必无真气节。”这一方面可能是对科场腐败的愤激之语,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上述特点。自己功名不就,可他的学生,同治甲戍进士郭安仁知泽州府,再三邀请罗先生作慕宾,先生均婉言谢辞。是岁大饥,饿殍遍地,罗先生在乡首倡捐粟,以济贫饿,乡人慕义者皆从之,结果全活甚众。试想罗先生若为官一方,必不失于清官之誉,学生刘抑当县丞后,邀先生县城干事不就,又以他家在国都殿的庄子地二十亩相赠,先生笑止之先生少年失恃,事父至孝。

由于教学成绩斐然,四方有达官大户聘以重金者,坚辞不应。为尽孝方便,只在本村与近村授徒。其从兄训典,无子而鳏,先生邀其同灶,并出资令从商贾使其免受流离之苦,堂侄先早逝,先生又自动负担起养活其寡母与儿子的责任,直至殡葬其母而妻室其子。

先生居乡,坚持节操。好论国家盛衰、古今人物、学问源流、义理疑难,不阿豪门不随流俗,有古君子风,为乡里所推重。有疑难事,必就而决之;有争讼者,亦求一言以判断。其孝悌仁爱,急公好义若此,至今在乡里传为美谈。(根据退休教师闫喜堂的《名人小记》罗周典文字整理)

罗周典的得意门生

刘抑,字德隅,号松山,寨里村人。议叙县丞衔卫千总刘秉文子,继伯父刘秉清为嗣子,家境富有。他的先祖们就乐善好施,曾经拿出自己的五百金把定襄县的清官黄公救出冤狱。有个叫牛存喜的村民生活贫困,无所依靠,不能成家,刘抑拿出自己的钱把他典当了的东西赎回来,又送给他很多粮食,牛存喜终于成了家。

道光年间,当地连年遭受瘟疫,传染极广,他主动捐出自己家的粮食赈济穷人。为此,省里的巡抚和县里的县令赐匾旌表。他特别慷慨疏财,不当守财奴。滹沱河上的白梁桥年久失修多年不能通行。他卖掉自己的水地11亩、岗地40面,作为修桥资金,白梁桥才得以修复。滹沱河南岸的人为他立碑记功。

他居住在生产煤炭的五洞山(即窑头),本县和邻县为了运输方便,共同出资修路,刘抑则独立捐资,使红泉寺、西茂岭、长野沟、石槽沟、大岭子通窑头的驮炭道险路变坦途。东冶的石桥道是直通省城的大路,修此路时,他倾全力资助。

罗周典德教碑

罗周典德教碑记

岁戊午,安仁始请业于石桥罗老夫子之门,与其诸弟子游,类皆讲节义、谈孝友,不屑自居文章士。既而至其家,见子侄辈肃然秉礼,肫然相与以诚,有古君子风。私心窃叹谓:何过人之淑如此!自后十余年,朝夕仰其德行,窥其言论风采,乃知其有自来也。

夫子家甚贫,早岁失恃,以侍养太夫子故,授徒近村。四方有聘以重金者,辞不应。太夫子性嗜韭,既殁,逆不食韭。家人以甘旨进,则泫然曰:“吾父母不获享此也!”从兄典训无子而鳏,出资令经纪,即与同爨,卒未失所。又以次男之龙为之嗣。堂侄先光早逝,则又养其寡母并其二子,皆饮食之,教诲之,为聘妻而娶。岁大饥,首倡捐粟以济穷饿,乡人慕义者皆从之,全活甚众。其笃于天性,勇于好义,类如此。自幼颖异,读书过目成诵,终生不忘。十九岁补弟子员,旋食饩,每试则冠。其为文也,必先正理法,瘦小精悍。于诗尤工,有盛唐风力。一切忧时戚事,愤惋不平之意,皆寄于诗。时及医卜堪舆之学,罔弗精于邑人耳!其名无论识与不识,皆仰为山斗焉!

自设馆以来,从游日众,其气象口口,人每望而生畏。弟子言动或非礼,辄面斥不少贷。而舆论古今人物、国家盛衰,以至学问源流、义理疑窦,往往再三引喻,数十百言无倦色,乃其教人本旨。尤兢兢于立身,行已之大,公私义理之辨,故虽屡踬棘闱,其意淡如也。常语人曰:“锐意功名者,必无真气节。”可以想见其素志矣。今夏,门下士与戚友之好善者相议曰:夫子之绩学、笃行与夫子诲人无己之心,不可以弗传,各愿出囊金,俾勒石道之左,再三请于夫子而后许。以仁朴质不妄言,命以实叙之。仁不敢以不文辞,仅就所知者,志其大略如此。夫子名周典,字郁文,石桥其号也。时年七十有八。

大清同治年岁次甲戌吉立

弟子郭安仁等立

注:此碑位于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村。

延伸阅读

罗子山,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人,是晚清五台德高望重的教师罗周典的长子,秀才出身,子承父业,一生从教,颇负盛名,善写对联,出口成章,可惜诗稿毁于日寇战火当中。据传,他在南坡教书时,一天晚上,一个农民来到私塾,不小心戳破了窗纸,罗先生顺口吟道:“一支长烟袋,穿窗台放不开,戳破窗棂纸,透进月光来。”他给母亲孙氏撰写的挽联是:“入门五十余年,历练过万般辛苦;盖棺后八旬周岁,成全了无限生涯。”

南茹村位于五台县城东北15公里处茹村乡,居五台山南麓,“茹湖盆地”中心。南茹村位于忻台旅游路长原线以南0.5公里处,距乡政府0.5公里,交通便利。该村平均气温6.5℃,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大于10℃积温小时,平均降雨量—mm,气候温暖,主产玉米、山药、小杂粮等。这里四面高山环抱,中间地带平坦宽阔,阁子岭、汉岭、石沟三个垭口通道,可通向四面八方,是一个进退自如的军事战略要地。

抗战第一村南茹村

南茹村是八路军总部抗日出征后的第一个驻扎地,是共产党我军在抗日前线的第一个军事指挥中心。因此,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同志率领下,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来到五台,总部驻扎于南茹村。

清《五台县志》五台八景之茹湖落雁

历史上茹湖落雁旧为五台县八景之一。五台县城东10公里,有平地一片,称为濮子坪,今称茹村盆地。四面皆山,水无出路,夏秋遇雨,则聚水成湖,萍蘩苇蓼,映带参差,春秋雁鹜,翔集其滨。有洞庭、潇湘之景致,颇似南国水乡风光。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