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大起大落,得后世追捧,化为一缕仙气在人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传说称在李白出生的那一天,他的母亲曾经做了一个十分祥瑞的梦。梦见天空之中有一颗长庚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太白金星,划过空中。就因为这个原因,李白的母亲认为这个现象十分神奇,并且是十分值得纪念的时刻。于是她就将这颗星星作为她孩子的姓名以及字号。而李白的一生,也没有让他的家人失望。他活得就像是他出生时的那个传说一样精彩,甚至更甚于此。
李白历史上关于李白的记载有很多,但是对于他的身世以及出生地,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一直都是一个谜团。李白曾经在他的诗中写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李阳冰和范传正也曾经,在他们所写的文献之中,称李白是陇西成纪人。并且还是,梁武昭王的九代世孙,他的先祖是因为犯下了罪过,而被流放到条支一带地区,到了唐中宗时期,逃离回归蜀地。
李白如今一般认为,李白是出生在中亚地区的碎叶一带。到了大约五岁的时候,跟随着家人搬迁居住到了锦州昌隆,也就是如今的四川一带地区。而至于,上面所提到的,李白是凉武昭王之后,或者是有更多其他,更加离奇的身世,我们现在也尚且无法直接断言。但是唯一一点可以值得肯定的是,李白自出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一个,十分富裕,并且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之中。如果是穷人家庭,肯定不会,生出一个这么孤傲,并且又品行高尚的人才的。
李白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李白的父亲十分重视对于他的文化教育。从小就让他,读一些非常有名的诗文或者是书籍,并且还会要求他背诵下来,也就是这样才能让李白有丰富大量的知识积累,能够张口就吟诵出一些佳句名篇。这也是为李白以后的自己创作而打下了十分深厚的基础,并且为他以后的古文风格,埋下了十分深厚的伏笔。
李白李白就这样在蜀中地区,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一直到了大约18岁的时候,在大匡山隐居读书,那一段时间,是李白十分,潜心刻苦的一段时间。他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对于古代的那些文人,他都十分景仰,并且四处搜寻他们的作品来研究,并且毕生以超越他们为目标。
李白就这样,李白度过了两年时间,在那大山之中,而到了20岁的时候,李白开始四处出游去访学,他首先来到了成都,并且见到了当时任命益州长史的一位官员。那个人对于李白的才华也是爱不释手,并且十分赏识,还跟他手下的一群幕僚说,这个人天生才华就十分英利,一旦拿起笔来写诗,就不会停歇,他的灵感一旦汹涌,就没有人可以阻挡。,而虽然它的锋利,骨气还没有上切成型,但是能够看出来,他专门的古道。如果可以让他广泛学习的话,那么,就可以跟相如比肩了。
李白这里所说的相如,自然就是司马相如。而李白,从小启蒙的时候,所诵读的,诗篇就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私底下就十分喜欢,司马相如的文采。而长大以后,听到别人这样夸赞他,他心里肯定是十分开心的。如果,能够,被别人,这样评价,也可以看出,李白在年轻时候就已经展现出十分不凡的才气与能力了。但是早期出名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反而造成了李白那种越来越孤傲的性子,变得更加骄傲,更加自满,也就造成了他后来十分,狂傲的一种心态。虽然说这样也是属于一种个性,没有什么不好,但总体而言,对于想要做官的人来说,这种性格并不是什么好事。
李白在成都待了大约三年之后,李白又离开了蜀中一带地区,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历程。他首先从峨眉山,沿着江流东下,到了渝州地区,然后又出了三峡,经过荆门到江陵。他写的那首非常非常出名的渡荆门送别,就是在这个地方,这个时期写下来的。这首诗将初次远离家乡的李白,向远处游玩时,对于自己故乡的那份眷恋不舍的情感,融入到沿江的那种美好景物之中,不仅用雄奇飘逸的笔法,描绘了一路上十分瑰丽,奇妙的山川风光,并且也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那种故乡的江水送自己离开蜀中的那种恋乡,惜别的情愫。
在这之后,李白又继续向东行驶,他游览了洞庭湖,到了庐山,一直也到了金陵扬州,越中等地。在这样长时间的一段旅途之中,李白或许感觉有些疲惫了,于是他就选择在湖北地区定居下来,并且待这个地方娶妻,安家。但是他那一颗自由的心怎么可能就这样安定下来,他还是想要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他认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很多,他想要都去见识见识,涨涨视野,让自己,经历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李白后来李白来到了长安地区,接着他岳父的关系,拜见了当时的一些官员,但是却受到了一些冷遇。李白的政治求官之路,就这样遭遇了波折,并且一直没有顺畅,然后他又在长安目睹了许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他也写下了很多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以及不满。
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了十几年,李白已经逐渐感到失望了,然而唐玄宗却又突然下诏,让李白进京去求见。李白心里高兴极了,赶紧跑到朝堂上与皇帝见面。皇帝显然十分喜欢他,不仅赐他官职,还放下皇帝的身段,陪伴他做一些事情。然而好景不长,李白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引得一些权贵十分不满,并且十分排挤他。最终皇帝只能,将李白赐金放还,这也深深的打击到了李白,让他更加痛苦。
之后的李白就一直怀着,对朝廷的不满,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和不安,重重矛盾的心理,四处漂泊。最终在安史之乱的时候,被俘或右,经历了太多波折,最终得病死于族中的叔叔家。可怜一代传奇诗人,就这样草草离世,不可谓不让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