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他们两个人都生活在盛唐时代,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孟浩然已37岁,虽未入仕,但早已名动天下。李白当时只有25岁,年少轻狂,但对孟浩然仰慕已久,两人初次见面即结成忘年之交。孟浩然也因此成为李白最崇拜的诗人之一。
李白作为小弟,可以说在诗歌道路上,深受孟浩然这位老大哥的影响。比如,两个人都具有嫉恶如仇,不事权贵的品性。孟浩然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朝廷。而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恰和孟浩然是一脉相承的。
再比如,两个人都极具个性,在诗中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诗歌遣词用句突出自我之处不胜枚举,如孟诗中“我来如昨日”,“予亦忘机者”,“予亦离家久”,“余亦浮于海”等等。而太白诗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等等,也处处都有孟浩然的影子。
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的品性,习惯,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李白最终成为诗坛前辈孟浩然的铁杆粉丝之一。
孟浩然性情旷达,喜率性而为,他喜爱梅花,在鹿门山隐居时,曾冒着冬日大雪,骑着一头病弱老驴,前往山中寻梅。寻到梅花后,一连三日观赏不辍,并由此衍生出“踏雪寻梅”的成语来。但与孟浩然的率性相反的,是他的运气一直不太好,他先是在东都洛阳,求仕三载,最终也没有成功。
开元十五年,孟浩然再赴长安应试,然而却不幸落第,不过幸运的是,这一年他结识了大诗人王维,两人成为知交好友。王维当时任库部郎中,一直在寻找机会把孟浩然引荐给玄宗皇帝。后来机会确实来临了,但悲催的孟浩然不仅没能抓住,还因为两句诗终生与仕途无缘。
原来,孟浩然经常去王维当值的内署畅谈,一次又在内署和王维聊天时,忽遇玄宗皇帝驾临,因无处躲避,只能上前拜见。玄宗皇帝对孟浩然的诗名早有耳闻,便问他近来有何新作?
也许是孟浩然太激动了,也许是大诗人脑瓜子一时短路,无数的好诗偏偏一句也想不起来,竟张口吟出最不合时宜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果然玄宗皇帝听完脸色大变,冷冷的说:“卿不愿做官,朕不曾弃你,卿为何如此诬我?”说罢拂袖而去。
玄宗走后,郁闷的王维连连摇头,但覆水难收,已是回天乏术。孟浩然受此打击,心灰意冷,便彻底断了做官的念头,归隐田园了。
自此,孟浩然漫游吴越,纵览山水之盛,留给后世无数华章妙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不是造化弄人,无缘仕途,孟浩然怎能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我们又去哪里看到那么多清新淡雅,不事雕饰,富于情趣,自然浑成的诗句呢?
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这句话用到孟浩然的身上,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