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2日,一则消息让整个李家,甚至是闻喜县整个县城都“颤了三颤”。
年仅47岁,身体硬朗的海鑫钢铁集团大当家李海仓,被医院宣布了死亡,距离他被推入抢救室没多久,医生便表示:“子弹伤及要害,回天乏术了。”
当时人尽皆知的是,杀掉李海仓的凶手是其好友冯引亮。
众人却不知道,那天,命运之手也“杀死”了海鑫钢铁集团的未来和李海仓儿子李兆会的未来。
留学的儿子,被“赶鸭子上架”
家族式企业一代创始人与接班人之间,从来不是权力转让那么简单,哪怕是精心培养多年的接班人,一开始也不一定能真正“挑大梁”。
接任的前几年,一代创始人还是会做幕后推手,帮助其做重大决策来为下一任接班人做引导。
可是,李海仓对于他的儿子李兆会,对海鑫钢铁集团的接任继承,却没有可以容他们一点点衔接学习的喘息机会。
李兆会当年只有22岁,事发时他甚至还在澳大利亚留学。听闻这个消息,他赶紧乘飞机赶往家中,除了要参加父亲的葬礼,作为海鑫钢铁的第一继承人之一,李兆会也要回家“守住”自己父亲的遗产。
海鑫企业是李海仓拿着40万起家的,他个人占据着绝对的股权。
不过其中有10万元的贷款,是李沧海的长兄联合四人的名义贷款的,他们家一门共六兄弟,李海仓排行老三,五弟李天虎也在集团中出任总经理,这才有“家族企业”的说法。
按照老父亲李春元的说法是“企业是老三(李海仓)的”。在继李海仓之后的接班人选择上,由于股份占比的原因,李元春更偏向于自己的孙子李兆会,李兆会也深知其中要担负的职责,于是便“赶鸭子上架”地上任了。
对于李氏来说,这个决定是公平公正的,可是对于海鑫,对于闻喜县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多好的消息。
毕竟当时的李兆会年纪轻轻,缺乏工作经验,大家都觉得李兆会不是最理想的继承人,对此李兆会也是清楚的。
但当时的李兆会心里想法很简单:“守住父亲的产业”。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不过,想要在经济洪潮之中,守住一个市值40亿的传统钢铁公司,这个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按照原有进程,本是李海仓想要大刀阔斧让企业再上一层楼的十年,然而由于仓促接任,在李兆会手里成为了想要保守发展的十年。
其中略有波澜的只有李兆会接任的第一年。
或许是地基打得足够稳,又注入了李兆会的新鲜思维想法,年,海鑫钢铁资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的一年。
但是随后的几年,企业看似业绩光鲜,实际上却变成了“空壳”。
李兆会自称充满“悬念”的商业棋盘,最终成了算不清的“烂账”。即便是低价抛售,也没有企业愿意接盘,到最后只能走上破产清算的道路。
海鑫钢铁的失败,除了钢铁市场的不景气,民企步履维艰等大环境因素,还有其家族内部的资产纷争,李兆会自身的能力不足等企业自身因素。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李兆会的战略思维和其父亲大相径庭。
这就好比一栋要建成四合院的房子,地基打好了,砖瓦砌成了,只剩房顶没有建好。这时突然换了一批工人,手里没有“图纸”,盲目拆掉了部分砖瓦,在其上建成了摩天大楼。海鑫这栋“房子”,塌得并不冤枉。
父子二人的差异
在人们惊叹于市值40多亿的企业,竟被一个年轻人用10多年“败光”之余,也想到了海鑫钢铁这个企业在最初发家时,同样也是一则“奇闻”。
当时的李海仓出身于农村,仅用40万元成功起家,10年时间,打造出“村里”的一个大企业,市值40多亿。如果去过海鑫原址,会发现它与其他公司的不同,它并非处于高档CBD区,而是一栋坐落在农田中间金鸡独立的大楼。
在当地村民的眼中,他们对这座大楼的印象,由亲切温暖转为冷淡漠视,这其中转变的原因,也是两位企业领导人的更迭。
李海仓是一个“专心做钢铁”的人。最开始他手里的资金不宽裕,他想出一个好点子,让自己建厂又能省钱,又“少缴了不少税”---便是与国营企业“联合建厂”。
当时,李海仓与当地国有企业闻喜县白水泥厂联合建立焦化厂,40万元全部用来做固定资产投资。
接着他又从工商银行贷款10万元做流动资金,以联合焦化厂的名义还款。投入生产后,当年就实现了利润10万元。
由于该厂是新建的乡镇企业,又有“国有”基因,于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扶持,这样就享受到了国家免交产品税、固定资产投资税等。
可以说,李海仓在经商方面是“省钱”“巧用钱”的思路。而李兆会作为一个“富二代”,从小对于钱的概念不如父亲清晰,却是“投机”的好手。
年,李兆会除了着手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原材料招投标工作以外,他开始利用特长,让股市成为了他的主战场。
身为企业领导人的他,拥有大量资金的支配权,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股权,成功成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身家飙升至85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山西首富。
尝到了甜头的李兆会在随后几年在基金、证券、影视等多个领域内投资,醉心于资本市场,且均有收益。
如若父亲在世,李兆会用父亲给的“零花钱”,在股市上拼杀,也不失为成就自我的一种途径。
可喜欢“冒险”,喜欢来快钱的李兆会,在这个阶段却要脚踏实地地在这个投资高,利润低,收益慢的钢铁行业里耕耘,对于李兆会来说,是一件“难熬”的事。
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李兆会就表示自己“对钢铁行业不感兴趣”,想必也是在年试水了一年,李兆会便体会到了这一点。
不过,公司不能“没人管”,父亲的产业还要“守住”,李兆会便开始在领导班子上动起了脑筋。
李兆会在接手公司之时,公司创业时期的“元老级”人物都在。其中,在公司里任职8年的五叔李天虎,是众人眼中是接班人最合适的人选,其“司马昭之心”,李兆会心里多少清楚一些。
还有父亲的创业搭档辛存海,在李兆会接手时,他便已是副董事长,早年在父亲身边当秘书,后来一步步登上高位,其能力和野心也可见一斑。
为了除掉这两个对公司虎视眈眈的心腹大患,李兆会对此比做钢铁用的心思还要多。在李兆会多方面的研究下,最终,他决定设计让两个人“自相残杀”。
作为公司中的头部势力,辛存海和李天虎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在一次海鑫内部会议上,二人冲突再次爆发,李兆会顺势向爷爷告状,由此逼得李天虎退位。
对于辛存海,李兆会想的方法是将其“调离总部”。原本就是外姓人,李兆会一纸文书便将辛存海调到了太原办事处工作。
除去了两个自己无法信任的人,李兆会为了培养自己心腹,他又先后邀请了和他一同留学的六叔李天杰和妹妹李兆霞主持大局,这二人虽是李兆会可信赖的心腹,无奈才能平庸,外界传其妹妹相对于经营企业,更想从中“捞钱”。
在李兆会这样“安心”的公司部署下,他便从此将投资作为主业,直到投资市场面临瓶颈时,李兆会再回到公司,却发现公司整体经营已接近“空壳”状态。
李兆会在“这方面”远不及父亲
相比儿子李兆会,李海仓身上还有一种成熟商人才有的远见,那便是与政府熟络,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企业。
钢铁行业不如一般制造业,国家管控的范围和力度更强更大,作为民营企业,本就算是在公家“分一杯羹”。若是没有实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做得多大,都犹如浮萍一般得不到保障。
海鑫钢铁从创建之初,便是贫困县闻喜县的纳税大户,同时拉动当地村民就业,村民夸其给了当地人每日“一顿饭”。海鑫所在的东镇也成为当地最先富起来的乡镇,海鑫钢铁的存在,让闻喜县在年成功脱贫。
当时海鑫的大门,谁都可以进,谁都能找到李海仓本人,面对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李海仓态度也很积极。
然而对于李兆会来说,北京是他投资的重要根据地。因此,虽然公司建在山西,李兆会却很少去,即便是去了,也会戒备森严,有人来访,他更是安排属下步步盘问。
最终,李兆会在钢铁行业面临困境时,失去了政府的援助,拖欠员工工资失去了民心。
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不懂经营的李兆霞将流动资金投入到与钢铁行业毫无关系的玩具行业,致使资金链彻底断裂,银行又一步步紧逼,最终导致海鑫钢铁基业尽毁,以破产告终。
李兆会想要“守住”基业,却最终还是因经营上不用心,破坏公司核心人才团队以及诸多“不成熟”政策而失败。
不过,外界评价李兆会为“纨绔子弟”实则偏颇,他在接手海鑫时未能得到父亲经验和理念的传授,对于父亲的规划及企业经营重心并不明确,在一众不清楚其“真心”的资深前辈面前,唯有自保才能安心。
李兆会与父亲李海仓二人,一人有小聪明,需要加以时日才能成长。一个是大智慧,是真正懂得做企业,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企业家。“商人和企业家”本来可以并行发展,却因为一次意外功亏一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