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生所写之词,大多婉转忧愁,这一首

李清照一生所写之词,大多婉转忧愁,这一首却气势如虹,十分霸气

文/结局

“人动佳色,物含清照。”身为婉约宗主的李清照,以其细腻的感受和绝世的文笔,留给后人多少传世佳作。无论是少女时代的《如梦令》,抑或是婚后生活的《声声慢》,还是凄惨晚年的《清平乐年年雪里》,都可以从中窥见其婉转的心事。每每读易安的诗词,总会感觉字里行间带着一丝丝愁绪,也由此给人们带来一种柔弱的错觉。可是又有谁曾想过,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竟会写下一首霸气如斯的词。是哪一篇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首《夏日绝句》,以笔为剑,将其锋刃,直指她那弃城而逃的丈夫,直指那苟且偷生的南宋统治者。一身诗意,铮铮傲骨,巾帼尚能压须眉!这让那些堂堂七尺男儿,怎能不羞愧满面?怎能不肃然起敬?“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前朝皇帝被掳走,万里河山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可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不去想着如何去收复失地,一雪前耻,反倒是在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不知今夕何夕,这怎能不让百姓寒心?

李清照身为女子,不能像辛弃疾岳飞等人那样可以浴血沙场,保家卫国,她所能做的,就是将这满腔的悲愤,化为笔下的句句斟酌。这一首《夏日绝句》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前往南方避难,一路上饱受艰辛。更令人叹息的是他们收集的金石字画也在南渡途中所剩无几。靖康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本以为此后可以安度余生,可谁料平静的日子会突生变故。

那夜城内突然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非但没有指挥平叛,反而是弃城而逃。在叛乱被平定后,赵明诚当然是被朝廷革职。此后,二人又开始了逃亡的生活。李清照对丈夫这种不战而逃的举动感到十分失望,与其渐行渐远。二人虽无争吵,却已琴瑟不调,一路上二人相顾无言,昔日恩爱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第二年二人行至江西,来到这历史遗址,面对着这奔流不息的乌江,李清照联想到自己如今所处的境地,满腔感慨,写下这首广为流传的《夏日绝句》。

身为一介女流,在国破家亡之际,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又无力阻止,无可奈何。她凝望着这滚滚的乌江水,想起了昔日的西楚霸王项羽,想起了他宁可死于敌人刀剑之下也不肯逃回江东。她在想,项羽当初是真的逃不掉吗?不是不能,不是不愿,而是不肯。他觉得自己落到今日的境地,已经无颜去面对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江东父老了。他选择了留下,同仅存的江东子弟们一起,奋力抵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史书上的人物尚且如此,那为何最懂自己的丈夫却要临阵逃脱?那为何南宋统治者却要不思进取呢?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为国家效率;死时应当为国捐躯,做鬼中英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易安浓厚的爱国之情。此时此刻,她凭吊项羽,敬他宁死不屈的气节。同时她也在怨,也在恨。为丈夫的行为感到心寒,为南宋统治者感到心寒。在百姓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辜负了百姓对他们的期待,他们选择了保全自己,丝毫不为百姓所考虑。有这样的一群人,大宋的江山岌岌可危啊!

赵明诚听后,羞愧万分,心中也十分不是滋味,最后竟郁郁而终。在此之后,李清照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晚年更是在一个江南小镇寂寞地离去。初读《夏日绝句》,我就被其中的豪情与霸气所震撼。一开始有些震惊,震惊于一向以婉约闻名的易安居然会写出如此霸气的诗,震惊之后随即便是释然。是了,易安向来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是千古奇女子。她的格局与眼界非同一般女子所能比拟的,甚至不输于这世间的男儿。

试问这世间能有几人,能像她一样写出如此霸气的《夏日绝句》呢?一字一句,毫不留情,借古讽今,气贯长虹。这也是李清照最霸气的一首词了。敬易安,大多敬其才华,敬其傲骨,敬其气节。易安作为女子,却能有如此情怀,为世人所敬佩。她的这首《夏日绝句》流传至今,为人拍案叫绝,若是易安泉下有知,想必也是十分欣慰的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