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惊人巧合,莫非真的有轮回穿越?看完后背后直冒冷汗!历史多有相似,可相似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得不对其进行一番评头论足了。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不少的巧合,除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外,历史上也发生过不少令人惊奇的超巧合事件,有些令人惊讶,但是也有些恐怖的巧合。有些时候,真的不禁令人觉得是否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操控这一切。头尾巧合:1.夏朝的开国君主是“启”,末代君主是“桀”。“启”就是开启的意思,而“桀”的谐音就是终结。这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呢?2.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国后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又归于一统,而此时统一天下的,恰巧就是晋朝。3.历朝在建国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时都要经历一次动荡。汉朝的七王之乱,目的是削藩;明朝朱棣叛乱,也是因为皇帝想削藩;清朝后来还是因为削藩而战乱;历史循环:1.秦灭楚,统一六国,数十年后秦被楚霸王所灭,更诡异的是最后围困楚霸王,逼其自杀,并分其尸首的五个汉军将领都是秦人。2.李唐被朱梁所亡,六百年后,朱明被李顺所灭,惊人的巧合吧?而且朱温和朱元璋都是安徽人,李唐与李顺都是西北人关陇人士。李顺的建立者李自成祖上就是被李唐赐予国姓的党项族先人。3.清朝更是兴于女人(孝庄),亡于女人(此慈禧),奋起于摄政王(多尔衮),最后亡于摄政王(载沣),以娃娃(福临)当政走向盛世,以娃娃(溥仪)当政走向灭亡,清初四大辅政大臣,清末有中兴四大名臣。简直就是一张纸完全可以对折的两面。4.明朝的结局,明朝最后的两个名将一个是郑成功,一个是李定国,结果却是:成功不成功,定国未定国,很有些讽刺味道在里面!历史替代:1.杨家江山送给“李”,我国古代历史上,杨氏建立的王朝总是被李氏取代。杨隋被李唐取代,五代十国中的杨吴也被李氏的南唐取代。公元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又把他杀害。杨坚建立的隋朝存在了38年之后,就这样灭亡了。李渊称帝后,改元武德,都城仍然定在长安,李渊即是唐高祖。2.大宋皇位继承人,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而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开始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及其子孙了;然而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赵光义的子孙,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又重新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孙这一脉上。赵匡胤一脉的子孙从失去帝位到重新登上帝位,时间相隔长达年。北宋被金国灭亡以后,徽宗第九子、钦宗的弟弟赵构逃至应天即帝位,建立南宋。后因惊吓,丧失生育能力,后将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昚,即宋孝宗。孝宗之后又有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祺、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惇和卫王赵惇等,他们都是太祖赵匡胤一脉。朝代断层:1.汉朝的巧合刘邦在芒砀山“拔剑斩蛇”,起义诛暴秦,后尊怀王之约,西略地入关,兵伐咸阳。子婴投降后,众将都建议杀之以谢天下,刘邦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遂宽宥了子婴。刘邦建立了大汉朝,年之后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安汉公”王莽,他是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汉平帝驾崩后,王莽立汉宣帝两岁的玄孙广陵侯子婴为皇太子,并改名曰“孺子”,史称“孺子婴”,由王莽居摄,总揽朝政。不久他就“顺符命,去汉号”,篡权改国号为“新”,并策命孺子曰:“咨尔婴……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呜呼!”看到这儿有什么感想?很相似吧?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西汉从秦朝的子婴处夺得江山,王莽亦从西汉的子婴处夺得江山,且两位子婴均得以“宽宥”。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关于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的巧合,后来还演化出了一段神话故事:刘邦斩蛇前,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大怒,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完,一剑把白蛇从正中间斩为两段。所以西汉传到平帝,白蛇转投胎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为新。后经光武中兴,灭了王莽,才又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而东西汉恰巧各传余年。2.宋朝的巧合公元年,周世宗柴荣死,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当时,周恭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符太后(周恭帝的小姨)20岁,孤儿寡母无力纠缠,只得禅位于赵匡胤。周恭帝在禅位的诏书中说:“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封柴宗训为郑王,并赐他丹书铁券,相当于尚方宝剑,可免一死。谁知,三百多年后,公元年,蒙古兵临临安,宋使请和,元将伯颜云:“汝国得天下于小儿,亦失于小儿,其道如此,尚何多言!”不得已,也是七岁的宋恭帝与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奉表降元。宋恭宗在投降诏书中写道:“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今天命有归,臣将往焉。”宋恭帝等被押往大都,忽必烈封其为“瀛国公”,也算是善待他了。同是孤儿寡母,同是“七岁”,同谥“恭帝”,就连诏书言辞都何其相似。3.魏晋的巧合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灭亡,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自为丞相,封魏公,进魏王,加九锡。杀死汉献帝怀孕的董妃,“幽死”伏皇后,鸩杀二皇子,但他碍于“道德包袱”,终一生为汉臣,没有篡权,要做“周文王”,把篡权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儿子曹丕继魏王位不久,于公元年,逼迫汉献帝让位,曹丕建立魏朝,是为魏文帝。封汉献刘协为山阳公,“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还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汉献帝活到54岁,也算得以善终。这逼宫受禅的曹丕并不长寿,只活了36岁就死了,其子魏明帝曹睿活到30多岁也扔下了孤儿寡母辞世了,遗命司马懿和曹爽(曹操的孙子)辅幼主曹芳继位。曹爽乃一介武夫,不久,全家(包括婴儿)被司马懿一锅给“烩掉”了,朝政大权落到司马氏手上。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开始主宰魏朝廷,甚至径行废立,司马师暴死,继其位者是他弟弟司马昭,司马昭也自为丞相,并逼曹髦封他为“晋公”,加九锡。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齿之言。后来司马昭杀掉曹髦,另立一个宗室子弟曹璜来当新傀儡,司马昭把新君曹璜改名曹奂,不久又被进封为晋王,等到司马昭一死,其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公元年,司马炎就效曹丕故例,逼迫十五岁的曹奂禅位于他,建号曰“晋”,史称“西晋”。曹魏四十五年篡来的天下被司马晋夺去了,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年去世,时年57岁,也得以善终。曹操父子对汉献帝玩弄的把戏,在孙子曹爽、曹奂身上被司马昭父子反过来淋漓尽致地重演了一遍个人巧合:戴笠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死于岱山,岱与“戴”同音;找到戴笠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沟,当地人称为“困雨沟”,而戴笠的号正是“雨农”,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戴家庙”,(这让人不由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凤雏”庞统死于“落凤坡”);岱山位于板桥境内,而板桥姓戴的人又特别多,当地有“板桥的戴,西善桥的蔡”的俗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