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人向我安利剧集《人生之路》,都说倍儿好看,追得停不下来。起初看到作品是改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时我愣了一下。年长点的人推荐我十分理解,毕竟《人生》堪称一代人的文学回忆。可向我安利的人群里竟然有不少00后,其中更是不乏一些深耕亚文化,走在各式潮流娱乐前沿的年轻人。他们这群人,显然和我们印象中背靠黄土、扎根人民,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时代洪流的路遥有点风马不接。由此我对《人生之路》产生了浓厚兴趣,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竟能让全年龄段的人都为其着迷?看完前七集,我找到了答案。当年描摹现实、书写理想,影响一代人命运的《人生》,大抵在这个新的时代通过影像再一次以高加林的故事让无数年轻人产生了共鸣,找到了力量。改编经典,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生之路》不仅将原著小说里呈现出的时代风貌高度还原,还将路遥作品里的精神内核牢牢抓住。更重要的是,爱奇艺的这次改编,拍出了新意,是真的让经典焕新了。换句话说,有内味也不乏惊喜。当片头的陕北民歌响起,黄土高原的广阔景象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梯田、窑洞、拖拉机、二八大杠,看着衣着朴素满面尘土的角色们一一出场,让观众迅速相信,这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八十年代。那是年的陕北农村,物质生活匮乏,正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勤作细更苦种田”。当沿海城市已经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也想迎头赶上,但缺乏机遇迎接挑战。老一辈人可以安于现状,但年轻人总会心有不甘。不甘,就需要改变。《人生之路》所讲述的故事,正与“改变命运”息息相关。路遥的原著中有这样一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改编自《人生》的《人生之路》,前几集呈现给观众的,正是人生道路中的“紧要几步”。剧中前几集,围绕着高加林的人生际遇,从预考拍到高考,从落榜拍到就业,都展现得无比真实,也足以让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拿“预考”和“落榜”举例。前者是对时代风貌的还原,后者则是剧集对原著的创新改编。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模考”不同,八十年代的“高考预考”,不是考前的演习,而是无情的筛选。八十年代,七月高考,五月预考,预考结束后的六月,班级里最多只能剩下一半的同学。一场预考,便凸显出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现实,这是八十年代的情况,但如今的年轻人,同样能够感同身受。再说“落榜”。这是剧中做出的重要改编,原著中高加林正常的高考落榜改成了高加林考上了却被高双星顶替上了大学,这样的修改,戏剧冲突更强烈了,命运加诸在高加林身上的不公,也更令人扼腕。被高双星冒名顶替而上不了大学、母亲摔倒重病导致无法复读、当上了教师却又失去了教师资格……剧中展现给我们的故事,就像高加林自己所说的台词:“我的人生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但弯弯曲曲的路,也得走下去,走出去。《人生之路》相较于《人生》,多出来的正是一条“路”,这个“路”是前路,也是出路。摆在高加林面前的困境是,他有才华,也有理想,他想要走出农村,想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命运一次次将他击倒,把他困在原地,无法向前。路遥所说的“人生紧要处”,说白了就是:面对现实,你能否坚持理想?当命运的不公来临,你能否直面并进行反抗?以及,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能否守住道德的底线?走过这三个“人生紧要处”,高加林才能找到前路与出路。剧中前几集,我们看到了高加林的辛酸与困苦,也看到了他心中对于理想坚定的信念,看着高加林面对的一切,我们也能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虽然时移景异,但年轻人面对的困境,其实从未真的改变。要想让观众产生共鸣,就必须把人物塑造得出彩。当观众真的能够代入到电视剧的角色当中,就自然能够想其所想念其所念了。必须得强调的是,《人生之路》改编的重点也是亮点,正是对于人物群像的塑造。要描摹时代风貌,就得刻画时代群像。这也是《人生之路》的野心所在。小说《人生》篇幅并不太长,路遥也将大部分笔墨都放在了高加林身上,《人生之路》则不同,围绕着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黄亚萍、马栓甚至包括高明楼这样的“反派”角色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高加林前面说过很多了,不再赘述。刘巧珍这个人物在剧中的塑造,是让我倍感惊喜的。没读过什么书的巧珍,爱慕高加林,内心是带着一点自卑的,但她没有把自卑写在脸上,她有着属于自己的阳光和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她内心的纯真与赤诚,虽然没上过太多学,但她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她同样在寻找着向上的出路。我很期待剧中对刘巧珍未来可能性的书写,把刘巧珍刻画成一个独立于高加林的鲜活个体,我认为会是经典焕新的关键。另一个关键的角色是高双星。高双星的“诞生”是《人生之路》的一大妙笔。用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让两人的命运形成了奇妙的勾连。因为高明楼的恶行,高双星背负着罪恶前行,他未来的发展,也会是很有意思的看点。我很喜欢这个角色身上的复杂性,他本性是善良的,在得知自己是顶替高加林上大学之后,他立马选择了去告知高加林真相,但面对着大学带来的巨大诱惑,他又无法拒绝,他一定是挣扎的,在坚守道德和追逐理想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妥协,这当然应该批判,但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同样复杂的是高明楼。大部分观众都一定会对高明楼恨得咬牙切齿,他的一念之恶,改变了高加林一生的命运,为了个人利益,他牺牲的是高加林的理想与青春。但可恨人也有可怜之处,他在农村待了一辈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找到更好的出路,不能原谅,却也可以理解。说白了,包括高明楼在内,不管是高加林还是高双星,《人生之路》中的这些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在面临选择时都可能会行差踏错,这种复杂度,让他们变得更加立体了。人物群像的塑造,也离不开演员们的努力。首先,选角是成功的,每个演员都遇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并且用心完成了表演。我很欣赏陈晓和李沁对于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塑造。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陈晓和李沁都属于那种颜值高到甚至有些出尘的演员,但这次他们把自己埋在了土地里,从黄土地里汲取到了养分。说白了,他们没把自己当明星,丢掉了头上的光环。他们之间最精彩的一场对手戏,是刘巧珍去安慰落榜的高加林,却被高加林骂走,陈晓的表演极具爆发力,演出了高加林情绪宣泄的状态,李沁则是收着去演,将刘巧珍对高加林的心疼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果说年轻演员的表演是惊喜,老戏骨们的演出则是惊艳。林永健、刘威、李光复等老戏骨都贡献出了一流的表演,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永健老师饰演的高明楼。有一场戏,他先是犹犹豫豫,拿着通知书去找高加林,但他最终决定让儿子顶替高加林上大学,于是偷偷地把通知书藏到了身后。这场戏里,林永健老师细微的手部动作和表情变化,妙到巅毫,细腻而精湛。导演用心拍戏,编剧用心写戏,演员用心演戏,是经典焕新的根本。值得一提的是,路遥在小说《人生》的最后一章中注明,结局并非如此。这给了影视剧创作者巨大的空间,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将《人生》续写成《人生之路》,怎样把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等人在九十年代之后发生的故事拍出来,我非常期待。这意味着剧集将把过去与现在连在一起,让三十多年前的故事,拥有更具当下性的表达。过去的“高加林”,渴望走出农村,却又在城市里感到迷茫;如今的“高加林”,在大城市里为了梦想拼搏,却又无时无刻不想要回到家乡。理想与现实的讨论从未停歇过,回归与出走的命题始终都有意义。经典作品能做到的事情,不只是“影响一代人”,而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人生》和《人生之路》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