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巅峰时期大约是在唐宋,唐朝武则天时期,中国的经济、工业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一骑绝尘,远超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不论是东瀛使者还是西域使臣,无不交口称赞。因为女主武氏主政和李氏皇族的鲜卑血统,女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很多女诗人、女词人能够抛头露面,在文坛上一展风采,因此出现了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花蕊夫人、上官婉儿和薛涛。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宋代,催生出和上官婉儿齐名的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是婉约派大神,和晏殊、柳永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前期她的作品是轻快、浪漫、活泼的,其词风与她相对顺遂的少女时代相吻合,后来她经历了家庭变故、丧夫之痛、亡国之耻,内心逐渐变得千疮百孔、百感交集,词风也因而显得阴郁沉重、婉转哀伤。今天小编为读者推荐的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声声慢》。
很少有词人可以像李清照这样活用叠词,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足以封神,就像人们念起“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就会想起鲁迅,念起“问君能有几多愁”就会想起李煜,当人们读到“凄凄惨惨戚戚”就会想到瘦削的、多愁的、形单影只的李清照。从少年时代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中年时的“凄凄惨惨戚戚”又触动很多人的心弦,谁人不是从热热闹闹的人生阶段过渡到“冷冷清清”。只用这一句话,便能让人感到彻骨的冷清,彻骨的寂寥,季节的秋阶段也对应人生的秋阶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阴凉的季节,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李清照孤身一人,内心煎熬,寝食难安。“最难将息”,让人联想到患有痨病,以泪洗面,每晚只能睡两个时辰的林黛玉;“怎敌他、晚来风急”,表明李清照的身子单薄,扛不住天气突变的寒冷,都是疾风,李世民会感慨“疾风知劲草”,可对于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来说,她改变不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只能蜷缩起来努力保护自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物是人非,那雁还是那雁,那人却再也回不到当年。
菊花更显凄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倚着窗向外看,黑夜又要到了,李清照很怕一个人进入黑夜,可是她只能一个人进入黑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阙中这句话最为传神,秋雨淅淅沥沥得下着,从早下到傍晚不曾停歇,梧桐细雨放在一起,就像穿越回了老上海,充满忧伤情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有点像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的愁是三五杯酒也浇不灭的,眼前的细雨、黄花、黄昏、梧桐、大雁,没有一样不能勾起李清照内心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罢《声声慢》,读者也会心生感慨,李清照从少女时代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支春欲放”到晚年“怎一个愁字了得”,令人唏嘘不已。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会光着脚荡秋千,买一只牡丹别在鬓前,让丈夫赵明诚看看自己和花哪个更娇艳。李清照曾说自己最欣赏菊花,所以才在院子里种上菊花,可是等到了菊花开遍的季节,她也开心不起来,菊花经不住风吹雨打,看着满地的落花,更勾人伤心。其实从《声声慢》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时李清照生活得还可以,虽然深爱的丈夫往生,但是她暂住的这个地方有梧桐有秋菊,还可以三不五时的小酌一番,并且有仆人跟随,在逃难的人群中,李清照算是比较幸运的。但即便如此,她也是心力憔悴,百病缠身。她和丈夫收藏多年的金石书画需要她一力护送到南宋都城,她感到力不从心,便再嫁张汝舟,没想到所托非人,还让自己横遭牢狱之灾。联想到李清照的一生,再读《声声慢》,更是觉得每一个字都是泣血之言。
总而言之,李清照是宋朝非常有名的词人,她的才华甚至胜过晏殊和柳永,但后来娘家失势,丈夫守城不利,又赶上靖康之乱,经历过丧夫之痛,逃亡之苦,李清照身心俱疲,词风由清新婉约改为沉郁凄惶,她晚年的代表作是《声声慢》,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她的孤单和愁闷,其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以和李煜的“寂寞梧桐深处锁清秋”相媲美。
年少轻狂时,李清照也曾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当战争的硝烟真的浸染了自己的纱裙,才发现个人就如同蝼蚁般渺小,在狼狈的逃亡中,李清照也只能用酒和文字消磨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