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黑社会大佬的恩怨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211014/9559390.html

公元年,20岁的李白这一次走得很远,他在峨眉山短暂停留后,便启程去了数百里外的渝州。渝州就是今天的重庆,重庆的简称“渝”即由“渝州”二字简化而来。李白去渝州不为游山玩水,是为投刺谒见一个传奇人物。于是,在渝州地面,即将演绎出一段“二仙相遇”的传世佳话!

投刺,当然不是去行刺。“投刺”是古代汉族礼节,是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类似于今天的名片。所以李白的“投刺谒见”,就是展示才华,以求得举荐。此外,李白还精心准备的了“行卷”。行卷是啥玩意儿呢?原来,当时进士科录取率太低,登第艰难,应试者为推销自己,多将自己的诗文书成卷轴,在科考前送呈位高权重者,以求推荐。如一次不行,就隔几天再呈送一次,称为“温卷”。此后形成了风尚,士子干谒时也都呈送行卷。

话说唐代的牛人比比皆是。李白后来被称为“诗仙”,他要谒见的这个人,后来则被李白的族叔、大书法家李阳冰称为“书中仙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而此人的书法既尽得王羲之书法的精妙,又跳出窠臼自成一家。时人评价他说,古往今来,诗文和书法都被推崇的,唯此一人耳!

传说在后来,竟先后有万余人捧着金帛来求此人书法,盛况可谓前无古人。此外,此人还擅于撰写碑文,并亲自书写碑版,甚至亲自镌刻。据传他所书碑版竟达八百通,所得的润笔费也有数万之多。但他却将这些钱大多用来扶危济困,帮助他人——此人非是别人,乃是渝州太守李邕。他少年成名,被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关于牛人李邕,还有这样一则传说:因唐朝强得逆天,富得流油,令岛上的倭国艳羡不已,竟先后派出十多批“遣唐使”来学习。这些使团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乌泱乌泱如苍蝇一般。

话说这一次,又漂洋过海来了五百名倭国使者。他们带着国书,乘坐的十条船上载着价值不菲的贡品,在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登陆了。当时李邕主政海州,负责接待。他把使者安顿在驿馆,好吃好喝供着,但却禁止使者出入。当晚李邕命人将贡品运下船,随后便将这十条船全部凿沉。

次日,李邕派人对倭国使者们说:“昨夜突发大潮,你们的船只已全部失踪,不知漂到哪里了。”李邕隐瞒实情上奏后,朝廷并不怀疑,只令建造十艘大船,派五百水手护送倭国使者回国。于是,李邕弄来船只,又招来了水工。

护送倭国使者的船只起航前,李邕对前来辞行的水工们说:“倭国路途遥远,海中风大浪急,你们怎么可能返回呢?所以,我授权你们途中可以相机行事。”于是,水工们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走了。于是乎,船只在海上航行数日后,水工们便趁倭国使者不备,于夜晚尽数杀之,然后调转船头回了海州。

相传,李邕养了数百门客,其中不乏亡命之徒。当进行劫掠财物之事时,如有门客暴露则被灭口。综上,可知李邕的社会关系十分复杂,并且已成为披着官服的“黑社会大佬”。

李邕当时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吧:传说李邕的眉眼长得和常人不一样,他到京洛时,便引来了大批追星族的围观。下榻时,巷子里更是挤满了前去拜谒的官员、士子。

单说李白风尘仆仆赶到渝州后,安顿下来便去拜谒李邕。这一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白,持行卷叩开了李邕的府门,以布衣之身拜谒了李邕。李白初见李邕,也对李邕独特的气质和外貌暗暗称奇。他隐隐感觉到,他和李邕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东西。

李邕平生爱端架子,对李白也是一样。你想啊,李白也没长三头六臂,脚下也没蹬风火轮。尽管他风流倜傥,气质不凡,但在李邕眼里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书生娃儿。于是,李邕抬着下巴,瞟了一眼李白,漫不经心地等着看李白的表演。

见李邕不可一世的样子,李白的傲骨也被刺激得支棱起来了。因为藐视权贵,平交王侯,这才是李白要做的李白。接下来,李白便不控制了。他不拘俗礼,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李邕公务繁忙不想再听下去,却因见李白谈吐不凡,担心误了英才,便唤来属下宇文少府说:“这娃儿有点意思,你接待一下吧。”

平心而论,李邕对李白并不反感,而且还颇为欣赏,只是觉得和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深谈有失身份。并且在他看来,李白虽然很有才华,但却太恃才傲物了,尚需悠长的岁月去磨平。

庆幸的是,宇文少府对李白的才华十分欣赏,格外热情地招待了他,临别时还赠给他一个精致的桃竹书筒。李白也投桃报李,写下《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一诗,以“千里提携长忆君”之句,表达了对宇文少府的谢意。

走出李邕的府门,不知为什么,李白并没有太多的挫败感。首先他不怨恨李邕,因为在他看来,以李邕的名望和地位,能这样待他实属正常。其次,他也不觉得此行一无所获,因为他还留下了一首诗,托宇文少府转呈李邕。

李白写完呈给李邕的诗后,因为是直抒胸臆,顿觉得十分舒爽,而这首诗的题目,就是开门见山的《上李邕》三个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大鹏鸟,表达了鹏飞九天、傲视沧溟的远大志向,也提醒李邕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的所谓狂妄。诗中还说,孔子尚知道“后生可畏”的道理,所以谁都不该轻视年少的人。

且说后来李邕看了这首诗十分狂妄的小诗后,并未生气,只对宇文少府笑道:“好小子,有才,也有种!比老子年轻时还狂!”

然而,李白与李邕的缘分未尽于此。李白因纵情游娱、扶危济困,加之不善理财,当云梦之行到达陈州时,深感手头拮据,准备忍痛卖掉家传宝剑和新制的鷫鸘裘衣。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李白已觉山穷水尽之时,却又突然峰回路转。

原来,当初轻慢李白的李邕正在陈州刺史任上。李邕江湖中眼线众多,对陈州地界发生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加之李白早已蜚声遐迩,因此李白陷入困境,便迅速传到他耳中。李邕爱才惜才,为接济李白便差人送去三千文铜钱,解除了李白的燃眉之急。李白本欲拜见李邕,当面致谢,但想到自己落魄如此,恐被李邕看轻和奚落,为不自取其辱只好作罢。也许,草芥之身的李白,并不清楚李邕是“黑社会大佬”,但至少李邕的才学,是他敬佩的。

李白因出身商贾之家,无法走科举之路,所以干谒了许多高官显贵,对此,我们是该表示理解还是不齿呢?他这样的折腾,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