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越影一双不炫技的稳妥慢跑鞋,也适合绝

借着越影,顺带也说说李宁近年的跑鞋矩阵、跑鞋的设计思路——

近期测评了很多李宁的跑鞋鞋款,这篇说下定位初阶跑者的保护慢跑鞋款,越影。

(全文约字,共27张图)

保护系列的越影在李宁跑鞋矩阵中的定位/李宁当下的跑鞋矩阵与不同定位的飞电discovery和超轻18作对比,看看越影针对初阶跑者有哪些设计越影的实际穿着及最适合它的跑者

李宁跑鞋矩阵:保护系列的越影,在李宁的矩阵中是什么定位

先理一理李宁今年及未来的跑鞋矩阵:

李宁在年推出飞电竞速跑鞋后,也明确了超临界发泡工艺的材质将成为未来产品的主打中底材质,目前有基于两种基材制造的(一种是以飞电竞速鞋款和绝影弹速鞋款为代表,一种则是如今用在中端鞋款上,比如超轻18/discovery/越影/烈骏5),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和性能差异;

李宁很多年前就有过各种物理结构减震的尝试(如李宁弧、李宁弓等),在年发布的绝影上,启用了弜减震回弹系统。

——超临界发泡工艺的中底,和以弜为代表的中底结构设计,会成为李宁日后跑鞋矩阵的技术内核。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们理解成,如同ios操作系统和A系列芯片处理器之于iPhone一样。

竞速系列:飞电2.0ELITE、飞电CHALLENGER、飞电DISCOVERY、赤兔(最新为第4代)

弹速系列:绝影、绝影Essential

保护系列:烈骏(最新为第5代)、越影

超轻系列:超轻(最新为第18代

分别列一下这四个系列的鞋款及具体配置:

此前国产跑鞋相比老牌厂商,在跑鞋矩阵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差距体现在两点,「没有细分的产品矩阵」和「矩阵细分产品无法交出稳定的性能表现」。这种能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人群、提供不同价位好产品的能力,就是强大产品矩阵为品牌打造的护城河。

近年国产品牌们也都在产品矩阵上发力,目前来看,李宁是国产中的第一档,这点没有什么争议。

针对初阶跑者,越影在保护性上的设计

以同样是中底+中端定价的超轻18和飞电discovery,与越影对比,说下这双鞋在保护性上的一些针对性设计(这三双定位完全不同,对比只为帮助理解)——

鞋面/鞋身支撑性

越影在鞋面/鞋身上的堆料最厚实,也更接近传统慢跑鞋的鞋面设计,超轻18和飞电discovery则明显精简得多。

三双鞋的前掌鞋面都没有弹性,也不存在雨天湿透、长期穿着后后鞋面包裹性下降的情况;

鞋身到后跟,即便不系紧鞋带,越影穿上后依然有非常明显的裹持感,对整个足弓+脚背的包裹非常强烈。不过脚踝、鞋舌处越影都用料很多,并不会有压迫感。

这种全面的包裹出现在中后足,前掌脚趾处依然保留了一定空间。

越影的后跟支撑实际上并不能算硬实的那一类,上脚却能很好的感觉那种贴合,后根骨几乎完全无法移动——就后跟的包裹而言,越影可能是迄今所有李宁跑鞋中,最出色的一双。

所以比较起来,超轻18和飞电discovery的鞋面是那种足够+必要支撑,尽可能减少材料、降低重量的设计,就像家用车的安全带一样;而越影的鞋身与鞋面支撑,则像赛车的多点安全带、或极限运动中的安全锁扣系统。

前掌空间/灵活性: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前掌鞋面包裹性:飞电discovery>越影>超轻18

中足鞋身包裹支撑: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后跟包裹支撑: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中底脚感

脚感方面,越影实际穿着下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稳妥。李宁并没有在这双中端定价的产品上使用太多尝鲜技术,更像是把已验证的理念和可靠的材质/技术在它身上用好。

顶级鞋款的基于超临界珠粒发泡工艺,用Pebax(嵌段聚醚酞胺聚合物)制成,中端鞋款用的工艺相同,基材不同,可以视为另一种调教的。

性能上两者肯定存在区别。但直观上感受,竞速的回弹更好,只论缓震感,越影的其实缓震数据反而更好——这可能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事。在实际脚感上,也能感觉出平替要比竞速更软一些(尤其用来走路时)。

算上两者巨大的差价(竞速的鞋款普遍是平替的一倍以上),性价比很高。

重量上,两者相比此前的eva、etpu们,都更轻一些,在扛撕裂性和耐久性上,比板材发泡的Peba系泡棉会更好。

越影在中底设计上,接近传统跑鞋后高前低的落差,也更适合中后足落地的跑法。

中底抗曲折性

原本我们以为,定位慢跑保护的越影会在中底抗曲折性上会明显区别另外两双,结果并非如此。

三双鞋在前掌的易曲折性上表现非常接近,越影在接近跖骨位置的弯曲反而可能是最顺畅的一双,也就是上脚会觉得前掌弯曲很自然。定位速度训练的飞电discovery就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刚性(也是为实现更高的跑动效率);

中后足易曲折性上,尽管飞电discovery也有较厚的后跟高度,相比较,越影依然表现出最好的抗曲折性。在实际上脚跑步中感受依然如此,刻意后跟落地,越影的稳定性是最直观的;

左右抗曲折性上,三双鞋靠手掰没有明显区别。实际上脚的话,越影和飞电discovery会比超轻18感觉更“韧”,尤其是突然加速、紧急变相、左右移步中。

前掌易曲折性: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中后足易曲折性:飞电discovery≈超轻18>越影

左右抗曲折性:飞电discovery>超轻18≈越影

前后掌外底宽度

越影在官方宣传上特地提到WIDESOLE加宽前后掌设计,更宽大的前后掌会让落地瞬间的稳定性得到提高,确保了落地-触地-推蹬-离地的分解动作下,整个中底都是很稳妥的接地过渡。

——对于初阶慢跑者(6分-6分半以外配速),如果分析他们的触地时间,通常会达到-毫秒。相比进阶跑者更快的训练(4分半-5分半)、-毫秒,初跑者的触地时间更长,对落地的稳定性要求更高。越影外底前后掌的最宽处,也正好是落地/推蹬时触地时间最长、磨擦最多的两个部位;

——初跑者的腿部力量、尤其脚踝/小腿肌腱往往较弱,宽大外底也减少了崴脚的可能,顺带更大面积的触地橡胶,还会增加一定抓地性。

前掌宽度: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后掌宽度: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外底形态

跑鞋中底的镂空和凹槽能降低很多重量,但也会因此失去部分缓震性和回弹效率,所以仔细看不同定位的跑鞋,中底都很有讲究。往往越是轻量竞速鞋款,中底镂空越多,越是慢跑鞋,中底越会平整。

而外底的面积,除了抓地性之外,它也会给中底的缓震提供一定作用。简单讲,越多外底橡胶,缓震回弹可能回馈更直接,越少、镂空越大,缓震回弹则可能就会越“散”。

这三双鞋就是很典型的三个代表:

越影尽可能大面积的外底,整个触地后每个部位都会有足够的橡胶与地面接触;

飞电discovery在后跟和中足处都镂空,外底前后掌区分更为明显,靠中足PROBARLOC稳定片保证更高速奔跑时,前后掌的过渡性。

三者平放状态下,触地面积差异也极大。

所以实际效果上,

越影外底更稳妥,触地面积更大。每一步的落地和回弹,整个回馈都是尽可能追求完整;

飞电discovery更为高效,提供足够的抓地性同时,尽可能避免那种拖泥带水的脚感;

超轻18则尽可能减少了橡胶面积、更像骨骼架构一样,只在重要部位铺设橡胶,来极尽可能降低重量。

外底面积: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平放触地面积:越影>飞电discovery>超轻18

前后掌上翘弧度:飞电discovery>越影>超轻18

前面提到,李宁未来的跑鞋身上,超临界发泡工艺的,和弜的中底结构理念会贯穿所有跑步产品——虽然越影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镂空之类的设计,但在整个外底形态上,它依然有着弜形态的身影——平整路面上,外底前掌和后跟处有明显弧度,中足部位接触地面。

这样的设计在落地时,中底受力后,前后掌的弧度会发生一定形变,从而带来缓震效果。另外弧形外底也会让每一步的落地-触地-推蹬-离地变得更为顺畅。

毕竟绝大多数初跑者,最常见的落地依然是中后足落地-过渡到前掌的方式。

类似的外底,在近年几乎所有李宁慢跑/训练鞋款上都能看到相似处。

适合越影的跑者

比较适合:

正常足型/内翻足型的初跑者、大体重跑者;

日常慢跑使用,对中底的缓震要求较高,对重量和轻盈感相对要求较低的跑者;

如果以较慢速度跑15公里-半马距离,或者周末的LSD训练,越影的衰减性并不明显,中足和脚踝部位的支撑对初跑者跑长距离也会很友好;

脚踝力量较弱、有伤初愈的跑者,用来作为恢复慢跑;

预算相对有限的跑者,当下每个品牌都有针对大体重/初跑者/避免伤病的跑鞋,越影的定价(加上一些节假日的折扣)还是很能打的。

注意的点:

越影的鞋身包裹性很明显,因而区别李宁此前鞋款,可能需购买大半码更合适——建议有机会试穿一下;

越影在中底设计上,接近传统跑鞋后高前低的落差,也更适合中后足落地的跑法;

尽管李宁官方并没有在越影使用诸如COOLSHELL这样的透气科技,前掌的清凉感还是很明显的,用来夏季跑步问题不大;

越影明确定位保护慢跑,对有系统跑步习惯的跑者来说,有氧慢跑和恢复跑比较适合,偏速度的训练就不是它的份内事了。

这两年做的李宁跑鞋测评系列,已较为完整:

飞电竞速+绝影弹速顶级鞋款的设计原理:

以飞电2.0Elite和绝影为例,谈谈李宁顶级碳板跑鞋的设计思路

GCU止滑外底解析:

李宁GCU外底:中底之外,它可能是性能最被忽视的顶级科技

超轻系列,超轻18测评:

李宁超轻18:更换了核心“发动机”后,缓震回弹更强轻盈依旧

保护系列,绝影设计理念:

关于李宁跑鞋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回复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