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唐探3》去看的电影,未承想临时起意,走到了《李焕英》的场次。起初,还因熟知贾玲营销母爱而抗拒,却因口碑不断的扭转,还是去了。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不忘记来时的路,导演秉持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忘初心的诉说着自己对母亲的意难平。开篇便是四处惹祸和总不那么“省心”的大胖妞,和一个任劳任怨,身体苦,心里甜的母亲。这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父母有过的场景,一辆自行车和并不那么舒适的后座,前后一言一语随意这接着话,真实而普通,却因为一场车祸将情景拉近了弥漫着复古感的柒零年代,搪瓷缸,大花裙子,工厂子弟是母亲的年轻时生活的时代。没错,不落俗的,这个孩子穿越了,穿越到了母亲青年时代,为的是让因为车祸儿即将离世的母亲,年轻时代的李焕英开心,穿越过程喜中带泪,悲喜交加,观众的一会的捧腹,一会的啜泣,足见已和导演同喜同悲了。
大到母亲的对象,小的母亲的电视,孩子在用自己上帝视角,使尽浑身解数逗年轻母亲开心,完成心之所愿。离开70年代回到自己时代之际,一件被母亲缝的裤子将思绪拨开,母亲也穿越了,用着她的方式和自己的女儿上演着逗自己开心的事情,甜蜜而苦涩,欢乐而沉重,故事到此也即将接近尾声,却扯开了我思绪的口子。
母爱,被搬上了大荧幕,剧中,母亲的迁就和快乐,孩子的挽回和自责,邻里的攀比和嘲弄,虽然时隔年代,却又那么近。细碎的鸡毛蒜皮,浓浓的亲情流露,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欢乐中,被贾玲不可言表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牵绊着,在悲伤中,被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关爱和疼爱”感动着。孩子对母亲的亏欠和弥补却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贾玲在梧桐路上奔跑着恸哭,亏欠,思念,期盼,感动,感恩,回馈多种情感随着眼泪淹没的偌大的时间里,意难平最终只能留白。是啊,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结尾母亲穿着那件孩子许诺的绿色皮衣,坐着敞篷的桑塔纳,眼角,额头的折痕挤在一起,诉说着岁月的欢愉。随着车身的远去,那个“不争气的”孩子已经功成名就,那个“怒孩子不争”的母亲并没有别来无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被定格在闭幕。
电影结束了,身边有微微啜泣的,有流泪不止的,也有匆匆离场难掩悲伤的。贾玲无疑是成功的,如果说世间有一万种打动人的方式,真诚一定是排在首位的,她用自己的真诚诉说着悲伤,传递着能量,无论蓬户荆扉,都将因母亲的倚闾而成为孩子们的凯旋门,而贾玲却失去了,《你好,李焕英》(Hi,Mom)是贾玲遥寄思念,通往天堂的飘带。
值此过年之际,千门万户团圆之时,看完李焕英,走出电影场,回家抱抱自己的母亲,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是那么难,却又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