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说起李白,大家想得更多的可能就是,王者荣耀里面的一个打野了,再靠近历史一点的,可能想的都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一系列妇孺皆知的诗文,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被后人称之为“诗仙”的李白,竟有着相当悲惨的人生了,下面小编带大家进入李白的世界。
李白(年—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在家族排行十二。好像在他的作品中,并无提及他的家人,尤其是母亲。据说李白的母亲不是汉人,极有可能是土耳其人。最开始李家是在西域居住多年,最后也才迁入的四川。李白的老爹叫李克,在当时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不过我们不能确定是他们家的姓氏是否为真,因为有部分人觉得是,李克回到中原才改的姓氏,这在当时的唐朝是十分普遍的。为何说他悲惨呢,要从他小开始说起。
从小李白就聪明伶俐,或许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李白的父亲李克是想让李白从政,这样好让自己家受益,因为商人在当时属于贱民,从政自然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在李白十岁时,李白读完了大部分诸子百家典籍。但他不喜欢儒家,因为他天性自由,跟儒家的礼仪格格不入,所以他更喜欢道教。李白除了跟父亲学习上私塾之外,十多岁还在矿山大明寺待过。跟那里的和尚们学习,据说跟一位名叫空灵的老和尚学习剑术。李克对儿子的那些富有想象力的诗歌非常惊讶,李克知道儿子缺乏写出真正原创作品所必需的人生经验。于是,李克给了儿子一笔钱,让他出去周游了解一番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记载,李白第一次离家是公元七百一十八年的春天,李白到了梓州,也就是。现在的绵阳市三台县去拜访了赵蕤,赵蕤在李白的成长过程当中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赵蕤他出身名门,但是科举是屡屡落榜,所以放弃科考,开始研究自己的书,长短经。李白对赵蕤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赵蕤也是道家的追随者,李白便要拜他为师。事后两年,李白跟赵蕤学习作诗,及其运筹帷幄的政治思想。
通过赵蕤,李白知道这小县城没有发展前途,便行卷,就是向大官儿去呈上你的作品,如果得到大官的认可,就会推荐他。赵蕤呢,推荐他去成都。据史料记载,七百一十九年的秋天,李白开始在四川省内漫游。他并没有直奔成都,因为父亲给的钱财过多。于是第二年春天,李白抵达了成都益州长史苏婷,李白决定向他展示自己的作品,呈上了近期写的大猎赋,李白的这篇赋的原文,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典故,虽然本身才华横溢,但是政治思想偏少,当着苏婷的面,李白说,诗文才华是次要的,那报复是要为朝廷服务。要让国家更安全、更强大、更繁荣。苏婷还是挺满意的,说会考虑推荐李白,让李白耐心的等待。然而李白刚准备走来了一批当地的官员,苏婷向大家介绍李白,说此子天下应立下必不休。这些人就开始问他各种问题。然而一听李白是来自于乡下,而且父亲还是商人,在没有禀报苏婷的情况下,就直接把李白撵走。最后由于他大把花钱,跟一些三教九流混在一起,苏婷也不准备推荐他了,决定离开成都,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渝州,也就是重庆。他知道李邕在那里当刺史,想去碰碰运气。李邕素以广交天下文士而闻名,李白一到重庆就去拜见李镛。这次他吸取了见苏婷的教训,准备了一首诗歌。李镛确实接见了李白,但是呢他觉得这些诗又肤浅又无聊。而且李白再一次地向刺史去高谈论过自己的政治思想。李镛呢不喜欢他,就给了李白一些赏银打发走。接连两次干谒都失败了,此时创下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段经历大家觉得李白悲惨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