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也曾不断被人轻视,但他从不曾言弃

李白,说他是从古至今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应该没人反对吧。无论是当世还是以后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对他推崇备至。杜甫曾说他:“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如此被人盛赞的李白,年轻时已经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一生仕途不顺,心怀兼济天下苍生之愿,却无一展拳脚之途。不仅如此,在他年轻时期还曾多次遭人白眼,被当时的名人、官员轻视,然而这些终究不能打倒诗人,反倒激发李白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李白这段蹭蹬岁月。

开元八年(公元年),李白二十岁。李白去拜谒了一位前辈,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李邕,字太和,以书法、文章名于天下。此次拜谒过程已无记载,但是结果应该是对方对李白这个毛头小子并不重视。诗人年轻气盛,便写了一首《上李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李邕

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中李白自比大鹏鸟,称自己必将出人头地,大放异彩。诗的最后说,李邕作为长者,虽然德高望重,但是也不能轻视后辈呀!

这恐怕是诗人遭遇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吧!可是诗中没有任何受到打击的灰心丧气,反而像发出宣言一样,意志更加昂扬。

然而,人生更大打击就如浪潮一样,一波高过一波。这一次只是刚刚开始,李白能够抗住这些大浪吗?他会被击垮吗?

开元十八年(公元年)秋,李白自安陆取道南阳入长安。这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心里应是怀着热切的希望的。可事与愿违,初入长安就是一瓢凉水。玉真公主(唐玄宗妹妹)安排她的侄婿,右宰相张说次子张垍接待李白。张垍安排李白住在玉真公主别馆,听起来很好的地方啊!实际上只是一处荒园,李白诗中曾说:“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又说:“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李白当然不是因为没有鱼吃而闹情绪,而是借用战国时士人冯的事来比喻自己的遭遇:冯客孟尝君,孟尝君轻视之,冯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说明张垍待诗人很冷淡。

初到长安即遭冷遇,诗人之后又欲与一位被称作裴十四的人相交,但似乎并没能如愿,因此写诗记之,这位不知是何许人也的裴先生也因这首诗而留名千古了。

赠裴十四

唐代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诗中极尽褒誉之词而寓怨诽于其中。把这位裴十四夸上了天,可是我这才高八斗之人却没有相知之人,只能暂时离开这里了。

这首诗说明诗人再次被无视,也让诗人小小抑郁了一次,因此萌生了暂离此地,去附近走走散散心的想法。

开元十八年秋冬间李白由长安西游邠州时,颇遭当地长史李粲的冷遇,作《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开元十九年春,李白结束在附近的游览,回到长安。不久,就再次离开长安,结束了第一次长安之行。诗人有一首《行路难》诗算是对此次长安求仕之路的一个总结。

行路难三首(其二)

唐代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李白干谒无成,遂与长安少年混迹一处,日以走马、斗鸡、任侠为乐。不得已而为此,内心是悔痛的。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只因自己想“输肝剖胆效英才”,可却报国无门,只得感叹行路难啊!

以上就是李白初入长安的遭遇,如此天才人物,如此才华,三十岁了还在四处遭人白眼,他被这些挫折击垮了吗?显然没有,诗人愈挫愈勇,虽屡受打击,却一直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这种精神,也是我们现在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吧!

铁杵磨成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