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李白(天才少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句老少皆知,朗朗上口的诗句便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之手,此时李白26岁,正是人生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年龄,孤身一人远游至扬州,面对着斑驳星空,望着皎洁明月,想起自己辞亲远游,已有两年之久,不知家人老友可好?由此诗意大发,写下这脍炙人口的诗篇,想必此时的李白正如我们一般,心存鸿鹄之志。
不料,这年秋天,李白一病不起,在扬州待了有三个多月,终是耐不住少年心性,继而再次踏上远游的征途,路径陈州时与李邑、孟浩然结识。此时,朝廷颁布“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然李白此时并未出仕,定居于安陆寿山,并在这里邂逅了第一段爱情,与故丞相之孙女结婚。次年,吐蕃屡次入侵唐朝,朝廷出兵御敌,李白正与好友孟浩然相会于江夏,游玩山水,这一年为开元十七年,李白二十八岁。
开元十八年,玄宗为庆贺自己四十岁,强制税法,广聚天下财,供朝廷奢侈之用。看到如此景,李白打算入仕,多次拜见本州刺史,因小人从中作梗,未果。动身前往长安,拜见宰相及诸多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更听闻玄宗身边有一宠臣唤作高力士,朝廷文书奏章皆先由高力士过目,心中落寞更甚,开始了自己的自暴自弃,深感无望,整天在长安与市井小人交往。次月,打算离开这令人伤感之地,路径故友隐居之地时,见山峰叠翠,水流轻缓,有了退隐之意,归家,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再识李白(献赋谋途)
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为玄宗献上《明堂赋》,赋中大谈开元盛世的雄伟壮丽景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玄宗并未在意,开元二十三年,玄宗外出狩猎,李白再一次献《大猎赋》,并在结尾大力供养道教文化,又在此年结识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他们对李白的诗词大力推崇,引起了玄宗的好奇,便召李白进宫。玄宗问其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对答如流,深得玄宗之心。当即令李白供奉翰林,每日写诗作对供皇帝娱乐。
凭借自己无双的才华,玄宗越来越宠信李白,这引起了朝中一些小人的不满,一直想找机会诬陷李白,苦无没有机会。这天,宫里兴庆池牡丹开的正艳,玄宗与杨贵妃同赏,令李白做诗一首。世人皆知,李白最爱喝酒,结果这次就出了事,高力士奉旨,让李白为贵妃做诗,结果李白大醉,并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这时朝中小人看到机会来了,借此向皇帝谨言,说李白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玄宗渐渐开始疏远李白。
第二年李白出游洛阳,此时遇到了至交好友杜甫,中国诗坛的两大巨首碰面了。而此时李白已经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同年两人相约共同出游,借古评今,在路上遇到了大诗人高适,三人相谈甚欢,各抒其志,为自己命运担心的同时也在忧愁着这个国家。
天宝十四年,历史闻名的安史之乱暴发,李白携妻儿男奔逃难,至庐山隐居。此时安禄山大胜,自立大燕皇帝。李白此时五十六岁,在永王军营写诗《永王东巡歌》抒发自己报国杀敌之情怀。永王听之,大喜,引兵东巡,兵败,李白入狱。被好友宋若思相救,成为其府上幕僚,以宋的名义再次写书给皇帝,希望能得到朝廷再次录用。结果朝廷以其参与永王东巡为由,判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流放途径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看着眼前此情此景,回往自己一生仕途,崎岖坎坷,郁郁不得志,写下了“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的名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涩和无味。
再识李白(晚年凄惨)
乾元二年,朝廷关中大旱,宣布大赦囚犯,李白也在名单之列,经历了这么久的辗转流离,终于得到了自由,应友人之邀,同游洞庭湖。看着碧波荡漾的洞庭湖,他写下了“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景色如此之美,不如趁兴大醉。此后,李白又往返于两地,对朝廷仍然存有幻想,希望朝廷能最终启用他,结果他频繁活动于两地之间,未有其结果。
此时李白已经是花甲之年,因病不得已返回金陵,无亲无故只好去投靠在当地做县令的族叔,最终因病与世长辞。
结语
纵观大诗人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艰难,少年时代他也正如我们一般,有着鸿鹄之志,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披甲上阵,有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决心,理想很丰满,现实跟骨感,初入仕途,本想为黎民百姓主张正义,扫平这世间不平事,结果朝廷内斗又起,相互排挤,渐渐的,他也麻木了,深感自己的无力,缺又充满着幻想,一次又一次的上书朝廷,结果总像是石沉大海没了音信。其实,他是幸运的同时他也是不幸的,命运总是这样捉弄人,时代成就了他,同时他也造就了大唐的诗词盛世文化。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平坦的,大诗人李白一样,我们也一样,人生总是充满着未知的困难和艰险,学学李白,社会虐我千百遍,我待社会如初恋,历尽千帆,仍需扬帆起航。生活再难,也要活下去不是?
原来,诗仙李白,他也只是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