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确实不曾如白起、项羽、韩信等古之名将那样,斩首百万,席卷八荒,因此他的军事才能,从他去世起,就一直被许多人大大低估了。如《三国志》作者陈寿便认为诸葛亮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然而,自古以来军事才能的比较,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数人头,比较歼敌数量的游戏。
如果说到 意义上的“战绩”,论歼敌人量,论席卷疆域,论军队战力,美国二战时那些陆军海军的五星上将、四星上将,哪一个不是挥军百万,一路所向披靡,歼敌数十上百万,几年时间就扫荡了大半个地球,为美国奠定了称霸蓝星的基业。
可是就算美国人自己,也并不以为除了巴顿将军以外的其他将领,如艾森豪威尔, ,马歇尔,尼米兹,哈尔西等人,算得上什么了不起的名将。
美国国内对这些人军事才能的评价,甚至低于南北战争的罗伯特·李,托马斯·乔纳森·杰克逊(石墙将军),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格兰特等人。更勿论拿他们去和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古斯塔夫等欧洲古代军神相提并论了。
同样的道理,以蜀汉所据有的益州一州,对抗曹魏的中原九州,诸葛亮未能取得如白起、项羽、韩信那般的战果,绝不代表他的军事才能就一定比不上这些兵仙战神。在国力兵力严重劣势的逆境下,他已经尽可能做到了兵家之极限。
诸葛亮十年北伐,每次出兵只率领数万兵卒,却能来去自如,牢牢掌握战役主动权。不但克复武都、阴平两郡,击杀魏军名将张郃,王双,更令魏军统帅司马懿,坐拥中原九州之精锐,十余万大军,却坚守营垒,避不应战。而魏国的雍凉地区,也因此长期成为战区,不得解甲释鞍。
诸葛亮能创造这样的军事奇迹,首先是因为他以身作则,严明法度,赏罚必信,同时精兵省将,严格练兵,建立了一只训练有素、耕战有序的军队。
诸葛亮更严令,每次行军停驻,所有的营垒、井灶、厕所、屏障等,都必须严格按他所制定的法度兴造,这样军队便随时可根据战事情况,变更战守,军容和军纪也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诸葛亮的各项政治举措,又令蜀汉后方政治清明,组织高效,赢得蜀国民众普遍爱戴。
因此每次战斗时,蜀军将士既无后顾之忧,方能不顾险阻,上下用命,敢战能战。
为了弥补蜀汉国力军力的先天不足,让连年战事不伤民力,诸葛亮更充分发挥其才智,创制和改进了许多阵法和器械,来加强蜀军战力,更因此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做出杰出贡献。
诸葛亮研读兵法,参照《周易》六十四卦,创制了八阵图阵。该阵“以石纵横布为八行”“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由于“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有如六花之形,又称“六花阵”,该阵变幻莫测,演练纯熟后,有以少御多、以步制骑之奇效,从西晋起,为后世无数兵家名将所沿袭,称为“武侯八阵”。
如西晋名将马隆,以三千五百步勇大破数万鲜卑叛军,平定凉州叛乱,就是采用的武侯八阵图。
诸葛亮又改进了战国以来的连弩,他创制的“元戎连弩”,箭用铁制,长达八寸,一次能发出十枝箭,威力远胜旧制,同样为历代所沿袭,所以此后“连弩”又有了“诸葛连弩”的别称。
诸葛亮还将此前的两轮车改为轻便省力的人力独轮车(即“木牛”),能大量装载货物的人力四轮车(即“流马”),有效改善蜀军后勤的运输效率。
诸葛亮又改进炼钢术,令工匠蒲元打造钢刀三千口,举刀断竹筒内铁珠,如断杂草。蜀军得此利器,更是如虎添翼。
诸葛亮深入险峻丛林,克服烟瘴侵袭,攻心为上,平定南中叛乱后,不仅稳定后方,让当地人员兵力、牛马金银皆充作蜀军军资,还编选当地善射的夷人,组建了一只行动敏捷的山地步射军团:无当飞军,在此后蜀汉数十年战史中,屡建奇功。
正因诸葛亮编练出了一只精锐冠绝天下的强兵,同时奇思妙想、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才能每次北伐,仅仅提兵数万,就能与魏国的数十万大军相抗衡。()
上邽之战,诸葛亮将司马懿打得丢盔弃甲,一战斩获甲首三千级,收取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此战后,司马懿从此丧失了和蜀军野战的胆气,哪怕承受礼赠妇人衣帛之羞辱,也依旧坚守不战。
惨败中的司马懿父子
可惜诸葛亮终究天不假年,被无情的病魔阻碍了他的理想。他去世后,司马懿来到蜀军所弃营垒,由衷叹服“天下奇才”!
蜀汉灭亡后,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专程派自己的亲信将领陈勰,去蜀地收集整理诸葛亮所制八阵图法,用来教授禁军兵士。并将诸葛亮制定的兵法兵制“甲乙校标帜之制”,葛亮制定的兵法兵制“甲乙校标帜之制”,也在晋朝得到广泛推行,成为国家基本军事制度。
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诸葛亮故居祭祀,祭文云: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众多军事贡献。
到了唐朝,开国军神李靖李卫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是无上推崇,完全推翻了陈寿著《三国志》关于“奇谋非长、将略为短”的结论。
唐朝卫国公:李靖
李靖批点诸葛亮用兵之术的要点,「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其军队的战斗力可与秦国军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师相提并论。
而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不战据守,正如廉颇拒守白起一样,“蓄盈待竭,避其锋势”,是兵法 抗拒这种强兵的对策。
这也正和李世民在《晋书·宣帝纪》里评价司马懿“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遥相呼应。两大战神级人物的一致共识:不是宣王不给力,而是对手太强大。
——《通典·李卫公兵法》
疑为后世托名所撰,将李世民和李靖的问答辑录成书,被北宋官方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的《唐李问对》,同样对诸葛亮的用兵之术推崇备至,赞其“战必胜,守必固”。
——《武经七书·唐李问对》
唐肃宗时期,朝廷官方设置武庙,以吕尚为武圣,张良为亚圣,诸葛亮与孙武、吴起、乐毅、司马穰苴、白起、韩信、李靖、李勣等 军事家同列“武庙十哲”。宋朝时对“武庙十哲”人选有所更易,而诸葛亮依旧位列其中。
杜牧在《注孙子序》中评点从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将,也将诸葛亮名列其中,认为他们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之人。
——杜牧《注孙子序》
——岂以成败论英雄,悠悠青史铸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