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半生烟华,半世落花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

原创探花TV12月27日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年,南宋绍兴二年,杭州监狱。

随着“吱呀”一声门响,一两鬓斑白、形容憔悴之女子被两狱卒搀出大门。

“快看,李清照被放出来了。”

“唉,这么聪明的大才女都被人骗了。”

……

路两旁的围观群众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姐!你,你受苦了……”

人群中冲出一青年男子,抱着李清照泣不成声。

“我这不是好好的嘛,弟弟咱们走。”

李清照拍着弟弟的肩膀轻声安慰道。

拥有“千古第一才女”、“词国皇后”、“国民女神”等头衔的李清照,怎么会和这深狱大牢扯上关系?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公元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劳累一天的人们,早早洗好白白上床,在网上享受这难得的冲浪时光,突然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热搜……都被这首《如梦令》给霸屏了。

随眼一瞄,仔细一看,潺动的思绪,轻灵的笔意,清新的风格,哇!不得了,这特么谁写的牛叉文章?!

就在狂热的粉丝,还在为那首《如梦令》不知为谁打call时,这个牛叉人物再次现身。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下大宋文坛彻底炸了锅,已经好久没有欣赏到这样的“爆文”了,连专业人士也加入进来,纷纷留言评论:

“这肯定是翰林学士苏轼所作。”

“不可能,苏学士现在远谪海南,病的快不行了,连穿衣戴帽都废劲。”

“听说好像一个叫李清照的女子所作。”

“哈哈,不可能,女子怎么可以‘浓睡不消残酒’。”

“嗯,赞成楼上所说,这句倒很符合苏学士纵酒放达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那句‘绿肥红瘦’更不是一介女流所能作出来的,你看那遣词用字、那清新自然的意境,没苏学士这样的天才焉能营造?”

……

好吧,让我们来揭开这牛叉人物的神秘面纱吧。

公元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一官宦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在大宋中央政府任职。

李格非的两任妻子都是名门之后,一为宰相王珪之女(产女后早逝),一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都是知识女性,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

李清照生在这样即有钱又有文化的家庭,幸福自然是满满的,李清照周岁那天,按照习俗进行抓周。

在她面前摆了印章,算盘,针线,脂粉,经书,毛笔,银锭,绢花等,李清照若有所思后,抓起了毛笔,家人将物件打乱后,她仍旧抓起了毛笔,呵呵,看来天生就是填词写诗的。

与姐弟们相比,小清照从小最爱玩的地方是爸爸的书房,经常爬到爸爸的怀里看爸爸写字,这让进士出身的老爸很欣慰。

小清照学会读书写字后,在京城任职的爸爸特地购了一些书目让她学习。很庆幸,李清照生在了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并没有有因为她是女孩而加以限制。

公元年冬,14岁的李清照从老家济南,迁居到爸爸供职的京城汴京。

从乡下农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香车宝马,人流如织,声色歌舞,喧闹鼎沸,让她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此后的年,正是她的两篇《如梦令》神秘问世的时间,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一代文豪苏东坡“残阳西入崦”之时。

孔孟之乡红妆少女李清照,如一弯新月,皎莹而出,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易安体”而登上大宋文坛,成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瞬间惊艳了时光,倾倒了众生。

李清照硬是在须眉当道的大宋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首应和诗,更是让人知道了什么叫李清照不让须眉。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节选)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谁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谁说女人不懂政治,谁说李清照只能写风花雪月,此诗一出,让那些骄傲的男子们,不得不投之以青眼。

文坛大腕纷纷点赞,吴曾“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连古板如大哲学家朱熹也不得不服“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随着李清照在北宋文坛声名鹊起,引起了京城公子王孙的强烈好奇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