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最伤感的一首悲秋词,哀婉凄美,句句

天津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传世的诗词虽然只有60多首,但质量都很高。她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出嫁前后的闺阁生活,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写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词风沉哀凄苦。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中最伤感的一首悲秋词,作者以曲折的手笔抒写国破家亡、亲人离世后的人生之痛,并借助“秋”来表达,全词哀婉凄美,摄人心魄,句句令人落泪。

开端三句,连用了十四个叠字,这在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创造,作者将一种凄苦难言之情,自肺腑中喷薄而出,立刻牵动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怅然若失、并竭力找寻灵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既是环境,又是心情,还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寻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弥漫,而“凄凄惨惨戚威”便是无所寄托后的心理状态。

句中的三对叠词还具有鲜明的递进性:冷清孤寂的情绪渐凝于心,使她感到凄凉、凄苦,这就是“凄凄”;凄苦之情沉甸甸地压在词人心头,无法承受,于是她愈加伤感自己人生的悲惨,这就是“惨惨”;词人本来是不动声色,而现在已是肠断心碎、伏枕而泣了,遂成“戚戚”。这十四个叠字,将作者内心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娓娓道来,极为精当地展现了词人的心路历程,也为全词定下一种凄愁惨淡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本是秋的特点,无新鲜可言,但是用在这里,却别有一番滋味。“暖”用“乍”字修饰,“寒”用“还”字修饰,极言寒多暖少,而这也正是词人内心最真实的怀抱,“暖”表明她还没有彻底绝望,“寻寻觅觅”便是这种心态的流露,而“寻寻觅觅”之后竟是“冷冷清清”,这就给她的内心平添了无穷寒意。秋天冷暖无常,她又是瘦削憔悴,自然更难适应这种天气,所以带出一句“最难将息”就可以理解了。心情本郁塞,想借酒消愁,遂聊酌“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又急,寒意无限,酒虽可添暖,但此刻也难抵这瑟瑟的风寒。此处作者构思巧妙,表面说酒不能抵风,实指愁不可排遣。

正伤心时,天空掠过一群飞雁,雁声划过长空,也深深地撩拨着词人的心弦。天气转寒,北雁南飞;金人犯境,词人南渡,人与雁都是被迫而来,因此作者会生发“却是旧时相识”的感叹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作者不是直接表现家国之痛,而是通过雁来传递,这就显得深沉含蓄,情味绵渺。

下片作者集中抒发内心的孤单与凄寒。先由黄花起兴,菊花是秋天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凌霜傲寒,吐露清芬,因此菊一直就象征坚毅与刚强,如白居易《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而作者笔下的菊花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片萧条与惨淡,菊花在秋天曾一度开得金黄,可是风刀霜剑太过无情,而今它们已是落英满地,无可摘了。

“憔悴损”一语双关,既是指菊,又是指人。身逢乱世、辗转漂泊,词人已经由一个不知愁滋味的活泼少女转变成“风鬟双鬓”的衰弱老妪,韶华丽颜都已经烟消云散,直落得憔悴不堪。作者以花喻人,笔调幽远,意味深沉。寻觅无计,“晚来风急”、秋冷难耐,作者只能独居闺中,“守着窗儿”,可此时她的内心犹未平静,一句“独自怎生得黑”便将她的凄凉心境烘托出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时间的流动,不知不觉中已是黄昏,这两句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梧桐最早是祥瑞的象征,用以招致凤凰,后来成为爱情的代名词,梧桐多暗示着凄美的爱情,并常与“雨”搭配,借助“雨”的清冷特质,营造出一种凄幽的意境氛围。

当夜幕垂下后,人们的听觉十分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具有厚重的穿透力,直入未眠人的心里,“梧桐”与“雨”的联袂。实现了语词效果的叠加,为哀婉的感情平添了一抹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是作者运笔巧妙之处。古代诗人写愁,多极言其多,这里却以少总多,只说自己思绪杂乱烦复,远非一个“愁”字所能涵括得尽,却又不言明一个“愁”字之外具体是怎样的心情,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其实情感已经倾泻无余。不得不说,这首《声声慢》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