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管子所说的势都是从天道出发的,所以《管子·形势》一书开篇就说:“天无常事,地无常事,春、冬、秋、夏无常事,今、昔、今皆有之。”后来,《淮南子·原道篇》中记载:"萍树根在水里,水树根在土里,鸟行空而飞,畜生实而行,龙栖在水里,虎栖在豹山上,是自然的属性。"二木摩炙,金火固守,圆而轮之,其主浮动,其势也。」在此,势均指顺应道的原则,天地的性质所表现出来的情形和状态。
《庄子·秋水篇》说道:“尧舜不穷,不能知者不自量力;桀纣于天下而不通,故不知其失,其时也”亦。仍称为地位的地位。从《易经》就有这样的用法。正如《坤象传》所说:“坤地之地,君子之德也。”地之境遇是坤地,这是自然的境遇,人只能顺应境遇和行为。
书法
兵家的大势,又是另一回事。詹锳认为,孙子所讲的“势”,是《文心雕龙》的源头,但他却不知道,兵家所讲的“形是形、势是势”,《孙子》中的“物”与“势”,与《管子》所说的“势”并不相同。
《形篇》并不像《孙子兵法》中的行家们所说的“布阵情势”、“地势”,而是“一种态”。也就是要在战斗中,首先要使自己处于一个状态,并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首先是不能胜利(别人无法战胜你),其次是等待敌人的胜利。等待对方有机会进攻的时候,才能一举击溃。这是原理(道),“法”是从五个方面:度(地大)、量(物资)、数(兵众寡)、比较(军力)、胜(胜败)。算准了有了绝对的优势,如果打的话,那自然是如同在山头打开蓄水池的闸门,瞬间就可以将敌人淹没。
这样,“善用兵,修道守法”就成了《形篇》中最大的旨意。那《势篇》又是怎么回事?形篇注重客观条件,势篇则注重主观方面,例如,人有强弱,国家亦是如此,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很弱,那么如果它的斗志很高,战术很巧妙,那么它岂不是没有赢的可能?《势篇》所讨论的正是这种问题,昆阳之役、赤壁之役、淝水之役,都是这样的问题。所以孙子说:“胆量小,其势也;力强,其形也。”这一节所讲到的,正好与“形”这一节相反。
胆小,只是精神上的优势;奇正却是谋略之说:“五种滋味,不如一种滋味。战势与奇正相差无几。奇正的变化,不能胜无。奇正如环,岂可穷之?”
这就是《孙子》关于势的两大要点,另外一个要点是从势的角度来看。
势的符号中隐藏着一个势的符号,可见势本身包含势的含义。然而此义却是后话,如《说文解字》中所述:“经学通义”,而段玉裁则曰:“《说文》不义,故以“故”为本。
后来,对势场中的力的含义被更多地强调,从而添加了力。孙子正是这样强调“势”的人,因此他曾说过:“水行疾,浮石之势”,并说过“势如弩”。擅长利用势者,必须善用势,才能以弱胜强。《李卫公兵法》中有“欲以弱攻强,则取其势”的说法,这就是从这条思路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