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代婚俗,这些老

“婚俗”即婚姻的习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婚姻礼仪。民国初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婚礼以其简约的特点被年轻国人逐渐接受,但在发展过程中,中西结合的婚礼常常为新人们所青睐。那么今天的婚俗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未来又会朝什么方向改变呢?

古代婚俗观念知多少

北宋学者汪洙在《神童诗·四喜》中提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大喜事。婚姻作为第一个,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种重要首先体现在观念上。

首先是同姓不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近亲结婚的弊端,比如,《左传》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比如,殷礼规定同姓五代之后方可结婚;再比如,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虽然贵族之间仍有同姓结婚的现象,但同姓不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禁止同姓为婚的原因,有的认为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畸形发育,有的认为是为了维护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族利益,还有的是认为通过与异姓之邦联姻可以加强统治。无论是哪种原因同姓不婚的确减少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

其次是门当户对。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时有发生,灰姑娘的故事却是罕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每到谈婚论嫁之时,门当户对总会被长辈耳提面命。门当户对最初的含义是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尤其是在两晋南北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下,这种门第观念被发挥到极致,一经发现甚至会被“禁锢终身”。尽管今天我们依然秉持着门当户对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已经扩展至人生观、价值观的门当户对,聊得来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门第观念反而被弱化。

最后是和离制度。“和离”即“两愿离婚”,和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往往要遵守“三从四德”等观念,真正意义上离婚是很难实现。和离表面上是平等的,但究其根本往往是男方为了掩盖休妻的原因,防止家丑外扬而采用的一种方式。与之相配合的还有“七出之条”和“三不去”。前者规定了女性不能做的七个方面,比如:不顺父母、无子不能承宗庙等等;后者规定了三种情况下男子不得休妻,比如:没有娘家可归、与丈夫共患难而后富贵等不能休妻。总体来看这种制度更多的是以男权为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被扬弃,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结婚离婚制度成为处理情感关系的规则。

在同姓不婚、门当户对、和离制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婚俗程序,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程序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婚俗程序少不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婚姻都讲究仪式感,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时依然要举办中式婚礼的原因。这种仪式感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结婚程序,那么中国古代的结婚程序有哪些呢?

古代结婚的“三本书”。“三书六礼”开创于西周,是中国传统婚俗基本规矩。而其中的“三书”是新人在奉行“六礼”时具备的文书,是保障婚姻的一种有效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大家也会在长辈的口中经常听说,却几乎没有见过。

聘书即是男女双方订亲的文书,在订婚之时由男方交给女方的书柬。它的内容一般包括:预报佳期,府亲翁如面,犬子与贵府千金经媒妁之言,预结秦晋之好,谨预定淤农历某年某月某日,为犬子与贵府千金完婚之佳期。

礼书即是男方迎娶女方的礼物清单。在这个清单上会详细的列出礼物的种类和数量,包括:聘金、酒肉、礼服、丝绸等各个方面,并在礼书上写明行聘的具体日期。

迎书即是男方在结婚当日迎娶新娘过门时所用的文书。现今流传下来的迎书很少,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

“三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宋代如果没有“三书”即使举办了婚礼仪式,他们的夫妻关系也不会被社会所承认。随着社会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今天的“三书”演化成为电子版的结婚礼书,既省去了纸质书写的繁琐也方便告知亲朋好友,比较典型的就是朋友圈的婚礼纪。

古代结婚的“六步走”。“三书六礼”的“六礼”是与“三书”相配套的结婚程序,它涵盖了结婚的核心流程,富有仪式感的同时也很复杂,尽管后世演化过程中有所简化,但是都是以其为蓝本。按照流程的划分为以下几个顺序。

纳彩:适婚小伙有中意的姑娘后,委托媒人带着雁以及其他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去女方家提亲。女方不熟悉男方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打听。毕竟是人生大事,打听后要觉得的可以就收下礼物,要是觉得不行就退还礼品。有些今天相亲的味道。

问名:同意提亲后双方询问交换姓名。这里的姓名不单单是姓名,还包括乳名、大名、生辰八字、家世籍贯等等。

纳吉:这一步骤是将问到的姓名置于神前或者祖先案上请示吉凶,评估双方的年庚八字有没有相冲相克,是否门当户对。如果一切妥妥的,就开始初步议定婚事。

纳征:男方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方家,女方一旦收下聘礼也标志着婚事就定下来了。而聘礼的多少则取决双方的贫富与身份。这个彩礼观念也可谓是很正了。

请期:男方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与女方商议后就可以迎娶美丽的新娘了。

亲迎:在结婚当天,新郎偕同亲朋好友、媒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在女方的祖庙行过拜见礼后,用花轿将新娘接到自己家中,完成拜天、拜地、拜祖先的仪式后送入洞房。

除此之外古代新婚夫妇会在婚后的第三天回到女方父母家,俗称“回门”,预示着他们的感情如胶似漆。在回门这一天,新郎要准备烟、酒、茶、补品等作为回门礼孝敬岳父岳母,在回门宴上新郎官向岳父岳母行改口礼,而不是如今的在婚礼上就向对方父母行改口礼,至此婚礼才算真正的结束。

随着时代变迁,古代婚俗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或简化,或精致,但无论如何变化,今天的婚礼都是古代婚礼的缩影,婚俗的核心在世代变迁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婚礼装扮要选好

古代婚俗是一个既繁琐又精致的程序,在众多细节之美中自然少不了华美的婚服、隆重的花轿、新娘帐面、花果纱帐等装饰。

第一个是古代婚服人们常说:一个女生最美的样子就是她结婚穿上婚纱的那一刻。尽管有些夸张,但却寄予了人们对于婚服的希冀和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我国的婚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从周至秦汉婚服的颜色是上衣玄色(黑中泛红),下衣纁色(浅红色),崇尚庄重典雅,充满神圣感。

魏晋时期的婚服则采用了白衫紫缨。在当时连年战乱,动荡不安,民族交融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崇尚白色,追求淡雅和返璞归真。

到了唐宋时期,王朝的繁荣推动了红男绿女婚服的出现和流行。这两个颜色既体现了喜庆又彰显了庄重,具有用雍容华贵的气质。由此可见,《知否》中红配绿的婚服是尊重史实的细节体现。

演变至明清时期,红色在婚服中广泛应用,婚服也更加华贵,我们常说的凤冠霞帔开始出现。

由婚服的演变可以看出,时代背景下的古代婚服充满着时代特色和潮流气息。今天中式婚服的选择上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红色,款式上也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喜庆不失庄重,简约不失内涵。

第二个是花轿迎亲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花轿成为人们结婚时隆重的交通工具。花轿迎亲最早也只是在皇族中使用,直到宋代,花轿迎亲才用于民间百姓。而且在使用花轿迎亲时也有诸多的讲究,比如:花轿在男方家要“亮轿”,花轿在女方家要“照轿”,点亮红色的蜡烛,驱鬼祈福;新娘在上花轿时要有父兄抱进去,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的向往和精致的生活态度。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使用花轿来迎亲,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是个新娘障面通俗说法就是我们口中的“红盖头”。影视剧中的名场面新郎为新娘挑起红盖头,究竟为何要障面?好看吗?其实关于“红盖头”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有人认为是遮挡新娘的娇羞,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辟邪。其中也有些原始抢新娘的痕迹,抢到新娘的人用“红盖头”遮挡新娘面目,防止其他人看到,这一习俗也被后世沿袭下来。不得不说,新娘障面确实增加了很多娇羞和美感,因此常常可以在中式婚礼现场见到。

第四个是花果撒帐这一习俗源于汉武帝时期,他在迎娶李夫人时就令人撒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果在帐中,他和夫人去接,接的越多寓意婚后子女越多。这一充满欢乐而又寓意美好的习俗便被传承下来。在今天,新人床上的枣、栗子、花生谐音早生贵子、儿女双全也在延续着这份祝福。后来,也有人认为婚礼上的彩色纸屑也是从五色花果变相而来。

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你更倾向于哪个

中国婚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在长期大一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的宗族文化和家国情怀。

我们对于历史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滋养我们现代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人既要举办西式婚礼也要举办中式婚礼。而无论哪种婚礼形式,古代婚俗的礼节在其中都处处可见,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发展,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对于生活的祝福永远都在路上。而这些,都深深蕴藏在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代婚俗中。

中式婚俗与西式婚俗没有孰好孰坏,它们更多的是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于简约而又精致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未来更多是二者的一种融合发展,集二者之所长,谋新人之所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