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翻车了。
起因是在一档节目中白岩松对于当下年轻人“躺平”的现状,想要激励一下年轻人不要偷懒。不过,这鸡汤没灌成,反而引来一顿嘲讽。
于是,有人就翻出来前几年王朔对他的评价:
“因错觉导致拿不准‘范儿’,如果他自认为这是真诚,那就是骨子里的做作。”
熟悉的一针见血,熟悉的辛辣,很多人笑称王朔这是早就看透了白岩松,但是,这篇文章结尾还有一句话:
“这样的位置上,做成这样已经最好。”
怼天怼地怼天气,叛逆才子一世放荡不羁爱自由,王朔:我装的!
王朔于父母
王朔有部小说叫做“看上去很美”,小男主方枪枪,名字起得很响亮,却是个小怂包。这个小怂包其实就是王朔自己,他的小名叫“锵锵”。
王朔早期的作品里主人公大多数都是与家庭关系紧张、漠视规则的“坏小孩”,而这些小孩的原型就是他。
王朔并不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在南京总参高级步兵学校任职。七岁的时候,一纸调令,一家人搬到了北京。
从此,王朔便成了大院里上天下地的小魔王。别看平日里“为非作歹”,但是小魔王心里也苦。
王朔父母的工作很忙,忙到在十岁以前他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父母。记忆里,父亲就是一身绿装,母亲就是一身呢子大衣。
亲情的缺失,让王朔在心里早早竖起一座墙,叛逆就是他的保护色。
在王朔的回忆里,每当自己犯了错,父亲都是下死手打他。直到打累了,打不动了,才算是结束。
但是母亲的冷漠才是王朔心里最大的一根刺。
王朔认为母亲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她认真负责,绝对是一位好军医。但是对于他来说,绝对称不上“母亲”。
小时候因为阑尾炎,老师把痛医院。结果匆匆赶来的只有父亲,母亲甚至从头至尾都没有来看他一眼。
小医院熬过了手术。
后来,母亲薛来凤终于忙完了,赶来找王朔。王朔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这么晚才来看我?”
薛来凤顿时红了眼眶,一边疯狂道歉,一边跟王朔解释:
“我的病人离不开我啊,儿子,能原谅妈妈吗?”
王朔流着眼泪,心里的委屈和无助却让她无法轻易原谅母亲。长期的漠视和亲情的缺失,让王朔成为一个无比叛逆的人,
到了初中,王朔更是不得了。顶嘴、旷课、逃学,学校打到了王朔家长那儿。薛来凤被气极了,对着王朔吼道:“不读书就滚。”
王朔更生气,回道:凭什么管我?该滚的是你。”然后,头也不回地跑掉。
一个小孩的成长需要很多爱,所谓的叛逆不过是委屈、伤心的代名词。王朔慢慢长大,但是叛逆却跟随了他一生。
后来,王朔去参军,更是长年累月的不回家。岁月的流逝,已经在他和父母之间竖起一座高高的壁垒,他们彼此关心,却无法靠近。
八十年代初,王朔复员,新的工作里里外外忙活,却赚不到一分钱。一气之下,他决定辞职专心搞创作。
辞职回到家,刚刚踏进家门,父亲冲着王朔大喊:“滚!这个家不留你!”
这个“滚”伤了王朔一辈子,每每夜深人静之时总会翻出来刺痛一下。
日子总要过下去,母亲还是挂念孩子的。薛来凤看见了王朔衣服破了,就偷偷给儿子买了一件。但是王朔却觉得这是母亲的施舍,扔给了哥哥。
薛来凤也不甘示弱,抢过衣服就扔了,“不穿就不穿,扔了正好。”
成名以后的王朔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饭局,于是,就有了更多的理由不回家。王朔和家庭缓和的转折是在父亲去世以后。
年,王朔拍的电影一个都没过审,文学圈也开始围剿他。于是,他匆匆关了公司,跑去了美国。
舆论过去以后,王朔回国,但是他的朋友、哥哥、父亲,相继离世。
“哐哐哐连着来,感觉一星期就死一人儿,一星期就死一人儿。”
王朔突然意识到如果母亲也突然去世,他一定追悔莫及。那个自幼年便存在的黑洞,从此刻起似乎慢慢在愈合。
母子俩的隔阂实在太深了,每每王朔想要坐下来好好聊聊,总是以鸡飞狗跳结束。不得已,王朔找上了电视台,希望心理专家来解决他们俩的矛盾。
节目里王朔虽然还是不由自主想要反驳薛来凤,但是此时他已经收起了锋芒,他不想承认但是他的确是在意母亲的关心。
王朔与妻子
朋友无非两种,可以性交和不可以性交——《顽主》
原生家庭的一地鸡毛,真实地反映到了王朔自己的家庭上。
王朔认识沈旭佳的时候,刚刚写了《空中小姐》。据说,写《空中小姐》的时候王朔刚好分手,干脆集合几个前任的特点才有了这个空中小姐。
他们在一场交谊舞会上见面,此时沈旭佳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正值妙龄,盘条靓顺。
王朔一眼就看到了心里去,于是光速搭上话,留下沈旭佳的电话号码。
谈恋爱,谈恋爱自然是“谈”出来的。王朔把沈旭佳约出来,两人啥也不干光聊天。两个年轻人,都不知将来和去何处。谈着谈着,竟然也生出一股惺惺相惜之感。
不过,有一天舞团的领导找沈旭佳谈话,以王朔“男女关系混乱”为由希望她与王朔断绝往来。
谁知沈旭佳一脸淡定,感谢领导关心以后,照旧和王朔往来。就这样,王朔一个穷写小说的在沈旭佳一众追求者中脱颖而出。
两人刚刚确定关系的时候,王朔生活拮据,有时候带着沈旭佳吃个馆子都要担心一下钱够不够。拿了稿费,第一件事就是给沈旭佳买东西。品味却一般,但是沈旭佳却甘之如饴。
渐渐的王朔开始受人追捧,渐渐的王朔的饭局多了起来,渐渐沈旭佳开始担心他们的家庭。
徐静蕾出现的时候和沈旭佳有点相似,大学生,年轻,漂亮,不过她还是王朔的超级粉丝。
“徐静蕾是摇滚果出身,小时候喜欢摇滚,摇滚果出身在北京范儿是最正的,玩得邋遢帅,就是完全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我特别地喜欢这些人。”
王朔开始不回家,当女儿咪咪问起爸爸去哪儿的时候,他总会开始打哈哈,企图用写小说混过去。
其实孩子心里明镜似的,“他们都瞒着我,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什么都知道。”
后来,沈旭佳彻底失望了,她带着女儿咪咪远走美国。王朔则给了所有的财产,甚至借钱在美国给他们母女俩买了一栋房当作是补偿。
沈旭佳走后,王朔并没有和徐静蕾坦然在一起,对外界总是说他俩是朋友,是师徒,总之不是恋人。
徐静蕾作为朋友也真是大方,知道王朔借钱以后跟朋友凑了一百万给王朔,还买了一栋大别墅,房本和钥匙直接给了王朔,王朔也不客气直接拎包入住。
两人也没闲着,徐静蕾的良师益友里有王学兵、李亚鹏、黄立行,而王朔则有池莉、王海玲做红粉知己。
后来,王朔还出手帮王子文打官司。当时王子文想解约,结果对方狮子大开口,还要她承诺此后20年不能接触相关工作。王朔一听这不欺负小姑娘嘛,于是不仅帮她成功解约,还帮王子文引荐给赵宝刚。
王朔是一个怎样的人?骂人说脏话爱怼人的老炮儿,放荡不羁的文化流氓。但是,朋友眼中的他却是一个眼窝极浅的人,见不得苦难的人,
“其实王朔很痛苦,他对这个世界过于敏感。他是个心底善良、假狠的人。他写得很狠,但内心不是这样。”
王朔与冯小刚
年,王朔集合了莫言、海岩、史铁生、刘恒等知名作家,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工作室第一部作品,由王朔亲自操刀,与郑晓龙合作创作了《渴望》。这部电视剧像一匹黑马,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
紧接着,海马又推出了由王朔主编、赵宝刚主导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片子编剧那一栏打上了冯小刚的名字。
26岁的冯小刚从部队转业,去医院找朋友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漂亮姑娘。一打听,结果是郑晓龙的老婆。
于是,冯小刚顺势就认识了郑晓龙,天天拉着他谈人生谈理想。一来二去,两人还真成了好朋友。也通过郑晓龙,他认识了王朔。
冯小刚是个啥样的人,马未都:“能低得下去的人。”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冯小刚一张嘴愣是把口无遮拦的王朔夸得害羞了起来。
不过从此以后,冯小刚算是真的进圈了。跟着王朔学编剧,随着郑晓龙拍电影。
当然很多人对于彼时还是小美工的冯小刚不满,凭啥啊?但是王朔直接表态,“不让冯小刚参加,我就退出。”
过了两年,冯小刚直接拉上王朔成立了“好梦影视公司”。
好梦并不是好梦,公司的运作并没有沿袭王朔的辉煌。
第一年,冯小刚拿着王朔的小说拍了处女作《永失我爱》,结果反响平平。
接着,又拿来了刘震云的小说拍了《一地鸡毛》,还拍了几部电影,都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然后,他自己拍的电影一个都没过审,文学圈开始批评他。为了不拖累冯小刚,他关了公司。
“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年,王朔解散了公司,离了婚,远走他乡,属于他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冯小刚40岁的时候,拿了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电影《甲方乙方》。《甲方乙方》最终拿下万票房,接近投资的十倍,冯小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电影筹备之初,冯小刚让制片主任拿了五万块钱给王朔,王朔直接扔了出去。
电影最终也没署上王朔的名,两人越走越远。
王朔的落幕
王朔是一个浑身带刺的人,很少有人在他身边不会受到伤害,唯一的例外只有他的女儿。
童年亲情的缺失,让他把所有的爱都输送给了女儿——王咪咪。
他的爱女箴言流传甚广,在《致女儿书》中他写道:
“我希望你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你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我将来不要你养,说实在的,你给我的快乐,早就超出我养你花的这点钱了。”
女儿出嫁的时候,他没有露面。
陈丹青代表娘家人在台上发言说:“看着咪咪穿着婚纱出来,我立刻明白王朔为什么不来,他会扛不住!我知道他没有勇气站在这里。”
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问王朔怎么看待别人说他是“流氓”?
王朔哈哈大笑,干脆承认说:“我就是流氓,我怕谁?”
他习惯于把自自己塑造成一个流氓,使着混劲儿游戏人间。看似嬉笑怒骂,其实就是活明白了。
是是非非终将过去,爱与恨不过一场游戏。筵席散去,不过大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