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幅画,画中的自己好像天仙下凡

郑华国 http://www.ykhongye.com/zjll/m/

唐朝诗人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他诗画双绝,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可大家知道吗,李白有一首诗,也被称赞“诗中有画”。《唐诗笺注》中也评价此诗:

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这首诗就是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经过天门山时所作的七言绝句《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1一幅意境开阔、色彩鲜明的诗中画

这首诗用二十八个字描写了一幅意境开阔、色彩鲜明的画。这幅画中有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楚江的浩荡奔流,以及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中那从日边来的一叶扁舟。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气势壮阔,好像是它把本来合在一起的天门山给撞开了似的。

如此气势磅礴,却不能一往无前。两山夹峙,浩阔的楚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似乎正迎面向诗人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你看那从太阳旁边过来的一叶扁舟,舟上立的正是谪仙下凡诗人啊。

02诗中隐藏着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诗人形象

读诗,应该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以此为参照去解析诗人作诗的真正意图。如果只从字面来解读,往往失之于浅。

绝句用词精简,意蕴深远,它的意趣就在于“有意”与“无意”之间。所以解读绝句时,往往会过份深究诗背后的含义,而忘记去欣赏诗本身的美。这又失之于深了。

这首《望天门山》历来很多学者解读过,众说纷纭,各有根据。

有人从“日边”入手,认为“日边”代指帝都长安,此诗表达了诗人意图到皇帝身边,大展身手的雄心壮志。

有人认为“孤帆”是诗人用来形容落魄孤寂的自己,这首诗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后所做。

但是悟空认为,这两种解读都失之于深了。读诗,首先应该感受诗的情,体会诗的美,最后才是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的写作意图。

《望天门山》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读来让人有一种和诗人一同看到新鲜景物的惊叹和好奇。从这种感情基调去深读这首诗,自然就能感受到诗后隐藏的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因此,悟空非常认同韩大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李白在此诗中“日边来”是化用晋元帝的一个典故,并以此典故的运用来突出“真太白”的风采。

我们先来看这个《世说新语·夙慧》中记载的典故:

晋明帝(司马绍)数岁,坐元帝(司马睿)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李白应该熟悉这个典故。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就用过此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日”就代表了长安。而“浮云蔽日”正是这个典故后半段的内容。

所以此诗中的“日边来”应该也是化用这个典故。晋元帝说“不闻人从日边来”,李太白却偏偏说:我一叶扁舟日边来。

所以韩大伟先生说:

你看,江流引航,天门高敞,碧水载着一叶轻舟,两岸青山递次起伏、相对出迎。他,扬眉举目,傲立船头,皎如玉树,潇然临风,驾着滚滚江流飘然而下。来者何许人也?世间“不闻人从日边来”,眼前这位来自“日边”的非凡人物,乃“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的谪仙———“真太白”也。

好一个从“日边来”的“真太白”!

03同是坐船望山,浩然淡泊,太白奔放

孟浩然也做过一首在船中看山的诗,《舟中晓望》。是他在开元十五年,第一次上长安应考途中所做。

《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描写的内容与《望天门山》不同。并没有实写游览天台山的情景,而把重点放在表现名山在望时诗人的心情。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与《望天门山》不同。诗中语言省净,表现朴质,不标新立异,也不求警句炼词,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但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见到新鲜景物的惊喜赞叹,行舟旅途的欢快适意。也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美,体会到诗中的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