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宝刀能削铁如泥,随着科技进步,现在的

吹毛断发,削铁如泥”这是古人对宝刀常用的形容方式。而且翻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每朝每代都有那么几把宝刀宝剑能削铁如泥,傲视天下。那么古代真有那么多能工巧匠打造过这样的兵器吗?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又能不能做出这么锋利的刀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曾经记载过哪些著名的“神兵利器”!流传下来的宝刀又有哪些未解之谜?

一、古代的神兵有多神奇?

提起神兵利器,咱们中国人就不得不提一下老祖宗的轩辕剑了!《名剑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

(目前知道的古籍中并无《广黄帝东行记》一书,应是《广黄帝本行纪》的错写。)

这是对黄帝佩剑最早的记载,说的是黄帝曾用首山之铜铸造了一把宝剑,也就是后来的轩辕剑。要知道黄帝成仙之前炼丹铸鼎用的也是首山之铜,所以五百年后山崩地裂剑却能不损,足见宝剑的坚韧。

年前的武器是不是已经刷新认知了?别着急再来看看先秦的兵器——太阿龙泉。这段记载可是存在于列为正史的《战国策》中:

“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龙渊即龙泉剑)

两把宝剑锋利无比,可断牛马斩坚甲。可以算“削铁如泥”的宝剑了吧?而在杂史《绝越书》中,太阿剑更是能顷刻间斩敌千万,流血千里。是妥妥的王者之剑。

不过这几件武器毕竟太久远,太特殊,咱们再来看看唐代的制式兵器陌刀。《新唐书》在描述陌刀时多次用到了“人马俱碎”“人马俱毙”的形容,而这也直接成了陌刀的商标。但这些武器是否真的能达到削铁如泥的程度呢?我想还是差点。

有人认为陌刀是长柄两刃刀,但根据其装备步兵的特点及相关记载。应属于斩马刀类长刀

就以最真实的陌刀为例,虽然因为缺乏实物,关于陌刀还存在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陌刀与陌刀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换言之陌刀应该是某类长刀或者大刀的统称。比如《张兴传》中记载“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

唐15斤相当于现在的20多斤,身披铠甲拿着20斤的大刀作战,如果不是“长七尺,一饭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辩”的骁将恐怕很难驾驭。如《李卫公兵法》中记载弓弩手要配备陌刀和棒,是这么重的大刀恐怕再强健的弓弩手也迈不开步子拉不开弓弩了。

另外关于陌刀“人马俱碎”的描述,其实只存在于唐将李嗣业身上。所以人马俱碎与其说形容陌刀,不如说是形容“壮勇绝伦”的李嗣业。而且对于这些“斩断牛马”的记载其实也并不足为奇。比如用唐刀、明清刀甚至日本都都可以把一只猪劈成两半。甚至你试想一下,只要你刀法够好,用一把锋利的菜刀是不是也能把一只鸡轻易劈开?那把刀放大到两米以上,只要你体格够好,断马劈牛是不是也没那么难了?

二、“削铁如泥”的宝刀削的是什么铁?

如果非要说削铁,那还是可以参考下《李卫公兵法》中对甲士选拔的描写,要能持刀劈开铁甲。但要知道,为控制铠甲重量,古代铁甲的厚度往往在2mm左右。主要防御弓弩和冲击伤害,但真想用刀砍断也不是那么困难。

以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的大马士革刀为例,每一把大马士革刀都能非常轻松的斩断铁甲。如果削铁削的是铁甲,那大马士革刀就是“削铁如泥”的宝刀。

削铁甲如泥

然而,如果想用一把刀砍断其它武器,那就困难了!同样以大马士革刀为例,它的硬度也不过洛氏60左右,而我们的家用刀的硬度是50-55之间。也就是说,用这把“削铁如泥”的宝刀跟菜刀互砍,结果大概率会是两败俱伤。所以真像《三国演义》中的青釭剑那样能够“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的绝世宝器恐怕并不存在。

大马士革刀

至于砍断对方武器的宝刀宝剑,正常情况下恐怕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要突出正常情况下呢?因为确实存在科技差距的问题。比如16世纪一百多名西班牙人入侵者几百数千名印加士兵的战斗中,双方的武器就有较大差距。面对还在使用石斧木棒和少量青铜武器的印加人,西班牙侵略者的武器就能算得上“宝刀”。

印加武器

也比如汉朝“削铁如泥”的环首宝刀。在汉匈战争中,双方早期都使用长矛加直刀的方法作战,但因为当时没有马镫,长矛容易脱手,所以直刀是双方的主要武器。没错当时匈奴士兵使用的也是内弯的直刀。(这可能与铁制武器的突然推广有关,人们发现铁质武器有较好的挥砍能力,而开始大量使用挥砍时有较高杀伤力的内弯直刀)

汉代环首刀

但随着汉环首刀的出现,匈奴的直刀就显得相对较脆较容易折断了。加上匈奴民族一直没有掌握冶炼技术,长期靠俘虏或者奴役部落(比如鲜卑就是匈奴的炼铁奴)制作兵器,冶炼技术不高。他们使用的匈奴直刀被环首刀折断也是有可能的。但会出现这种效果除了双方冶炼技术的差距,还因为环首刀的特殊构造,其一侧开刃,刀背较厚的构造也让它更不容易折断。所以说环首宝刀的强大是建立在双方技术和补给差距上的。并不是它真的能轻易将匈奴战刀削成两半。

网友试验内外弯刀威力区别,外弯刀更适合攻击运动中的敌人

三、现代技术能制作出削铁如泥的宝刀吗?

现代的技术能不能制作出这样的宝刀?如果是以切割铁甲来判断,那前面已经说了,现在和古代都有很多这样的宝刀。但如果是制作能切断兵器的宝刀,就不容易了!

一方面是这样的刀具没有实用性。现在这个社会大家用刀一般是为了切菜,买个能切铁的宝刀,实际上即不安全又没有用处。没有市场自然没有研究制作。另一方面,真有这样的刀具在社会上流通,那其危害性也是很恐怖的。毕竟它连铁都能轻松切断,还有多少东西切不开呢?所以法律也不会允许谁去制作这样的“宝刀”!

菜刀也属于弯刀

那如果单从技术方面考虑,这样的“宝刀”有没有可能被制作出来呢?如果我们参考机床刀具,还是有可能做出来的。虽然机床切割时要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金属进行软化然后切割。

但在硬度方面确实有材料能实现对金属的切割。比如金刚石和人工合成材料立方氮化硼。虽然还没人用这两种材料去制作宝刀并开封,但理论上这两种材料制作的刀具可以算得上削铁如泥了。

并不锋利的立方氮化硼刀具

四、古代宝刀宝剑有没有神奇的技术呢?

谈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勾践剑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但在出土的时候不但没有生锈甚至依然锋利无比。据说出土时还能轻易锯开1米高的白纸,对这把埋藏千年的铜剑来说也算得上是“削铁如泥”了!

那两千年前的铸剑大师到底用了什么高超的方法,令其经久不锈锋利了两千年呢?在对其材料进行研究后,人们发现越王勾践剑中加入了多种合金,剑身上还被镀了一层含铬金属以防止锈蚀。并且在剑身花纹处发现了较多硫化物,猜测是为了防锈而进行的硫化处理。

勾践墓

然而在理论上这些方法只是能够减缓青铜器的锈蚀速度,为何这把宝剑能够经历两千多年毫无锈迹,一直是困扰学界的一大难题。

直到它出土40年后的今天,人们突然发现在当前保存状态下,越王勾践剑竟然在缓慢锈蚀。这才明白宝剑不朽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越王墓保存较好,而勾践剑又一直被地下水封存,未与氧气接触。所以才能如此完好。

除了这条证据外,在勾践墓中发现的其他三件青铜器保存也很完好。其中一件还是两千年前越人采矿的工具。其保存状况较好,其实得益于墓室较好的密封情况。

此外,人们对比83年出土的吴王夫差矛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为吴王夫差矛的制作方法其实与勾践剑非常相似,只不过夫差墓保护情况不好,发现时棺木甚至都已经基本腐烂。而夫差矛不仅矛柄早已腐烂,青铜表面也满布绿色的锈蚀层。这也说明,越王勾践剑能保存如此完好,最大的原因是得益于封闭的环境,而不是铸造方式。

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勾践剑上的硫化物并不具有防锈功能。实际上是墓室中的丝绸、食物甚至尸体等腐烂后的产物。

而且出于使用的目的,也没必要在剑的外面加一层硫化物防锈。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很快脱落。所以也并没有必要进行这种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