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2场全解读下获得最佳凭

#中国诗词大会#各位文友,我们来继续解读“中国诗词大会第2场”(下)。

团体对抗赛的第三环节是外景共答题。

摸鱼儿队的问题如下:

问题是三联诗词之中,哪一项描写的是运城盐池晒盐的情景?我们先来说B选项“人言雪岭非银岭,三日晴光晒不融”,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兰溪解舟四首˙其一》。不知道这首诗没关系,“雪岭”、“晒不融”说得很清楚了,这是雪山,和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C选项,“盬风吹作片,烈日晒成垛”,出自北宋王禹偁的《盐池十八韵》。运城盐池古称就是“盬”,这个“盬”字就是专门为运城盐池所造。现场大屏幕放的视频上,工人们就是把盐拢成堆,在阳光下面晒。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出自北宋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我们重点来说说A选项,山枫说文化与历史讲一段风流韵事给您听。

北宋宣和年间,东京汴梁城有一歌伎,名叫李师师,容颜明艳无双,歌喉清亮婉约,可绕梁三日。李师师的座上客包括但不限于:晏几道、秦观、周邦彦、宋徽宗赵佶等等顶级名流。有一天,李师师听说宋徽宗生了点小病,就约了周邦彦来谈论风月。周邦彦刚刚落座,就听到下人通传,赵大官人来了。周邦彦惊得魂飞天外,避之不及,“哧溜”一声钻到了师师床下。风流天子赵佶带来江南进贡的鲜橙,师师拿出剪刀与雪盐,破开橙子擦上盐粒,与赵佶分食,二人言笑晏晏,你侬我侬;周邦彦趴在床底,吃灰受冻,满腹酸水在自怜自伤之下竟化作一首绝妙好词。三更时分,赵佶回宫,周邦彦从床下爬出,写下了《少年游·并刀如水》。后来,据说师师姑娘还把这首词唱给赵佶听。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并州的剪刀霜刃似水,吴地的细盐洁白胜雪,纤纤玉手剥开鲜橙。可见,这几句关联醋事,不关盐事。所以这一道题,摸鱼儿队全部答对。

采桑子队的问题如下:

这一道题问三个选项之中的食物最有可能和惠州羊蝎子一起进入苏轼口腹之中。A选项刚刚出现过,苏轼吃的春盘在泗州南山;B选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出自《初到黄州》;那就只剩下C选项,“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出自《惠州一绝》。苏轼吃着羊蝎子,再吃几个枇杷或杨梅,小日子美滋滋。这道题没有难度,采桑子队也全部答对。

羊蝎子是什么呢?北宋时期,惠州还属于蛮荒之地,经济不发达,市场冷清,食材匮乏。因此每日杀的一只羊,就成了市场上最高端的食物。苏轼一来是贬官,不敢与当地权贵抢购好肉;二来囊中羞涩,也买不起,所以就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段没人买的羊脊骨,骨缝里有一点点肉。因为羊脊椎骨的形状跟蝎子相似,故而俗称羊蝎子。苏轼将羊脊骨煮熟,再浇上酒,撒上一点盐,用火烘烤到骨肉微焦,拿小竹签细细地挑肉吃。一段羊蝎子,苏轼能吃一整天,把肉挑得干干净净,以至于围着他的一群狗大失所望,非常不开心。

三轮战罢,摸鱼儿和采桑子两队打平,各得10分。

团体抗赛第四环节是“千人千问”,由云中千人团出题,两队分别配诗。今天的题目是用两句诗词来形容新疆喀纳斯的美好生活。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出自唐代杜甫的《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这首诗我查不到译文,就自己试着翻译了一下:这瓶奶酒从白云飘荡的青城山而来,气味浓香扑鼻,我有幸得见真是福分啊。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出自元代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五首·其三》。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

两个队所配诗句一经比较,我们就发现,摸鱼儿队配的诗,集中在“奶酒”上,格局小了;采桑子队配的诗,不仅有辽阔的草原,还有落日余晖中缓缓归圈的牛羊,以及散发着清香的野草,甘甜的奶酪,将牧区的风光和牧民的生活描绘得宁静悠然,如诗如画。所以,采桑子队的配诗,在表现力、感染力、艺术性以及契合度上,远远高于摸鱼儿队。

果然,云中千人团现场投票,采桑子队的支持率高达75%,可以说是完胜摸鱼儿队,拿到4分。

四个环节过后,摸鱼儿队以10比14落后于采桑子队。

团体对抗赛第五个环节是画中有诗,两队选手共同抢答6道题目。前四题仍然由康震现场作画。

第一题是猜画中成年人想干什么?这道题相当简单,“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画中人自然是想喝酒了。摸鱼儿队马保利抢到并答对。

第二题猜牧童想干什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诗,被采桑子队任子潇抢到并给出正确答案:捕蝉。

第三题,应该是第二场诗中有画6道题中唯一有一点点难度的一题,采桑子队的8岁小姑娘闫宸菲首先想到了,并告诉了队友,然而抢答的时候,摸鱼儿队马保利手快抢到,他给出的答案是:“牧童驱犊返,野老候荆扉。”

然而他的答案是错误的,摸鱼儿队被扣掉1分。正确答案是:“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出自唐代王维的《渭川田家》。其实这首诗从流传度上来讲,也算是二流名诗了。马保利是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和这句诗弄混了。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本上的诗。再次被摸鱼儿马保利抢到,并答对。

第五题是由用煎饼做花的民间艺人所给出的题目,猜两句诗。看这些有紫有红的花朵,加上关键字“万”,还有难度可言吗?摸鱼儿马保利第四次抢到,并说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六题是从食品雕刻手艺人完成的作品中猜两句诗词。终于采桑子队的任子潇抢到一题,并答给出正确答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五个环节进行完毕,摸鱼儿队12比16落后于采桑子队。我以为摸鱼儿队大势已去,下面是最后一轮比拼——飞花令,摸鱼儿队就算是4比0获胜,也不过是打平;采桑子队只要拼掉对方一个人,就可以得胜。然而,我对央视诗词大会飞花令的规则理解错了,所以就被打脸了。

团体抗第六个环节是飞花令。今天的飞花令难度很高,甚至可以说是“超级飞花令”。

今天飞花令飞的不是字,也不是飞的地名、动物这些,而是“成语飞花令”,也就是说选手们说出的两句诗词中必须包含一个成语,可以是连在一起的,也可以是含两句之中的。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小无猜;“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连枝。大家看到所举的几个例子就明白难在何处了,一是难在诗句中一定要有成语;二是难在区分俗语、常用语和成语。

果然,正如我在第2场上篇开头所担心的那样,采桑子队里两个小朋友,在硬实力上有所欠缺。飞花令开始没多久,采桑子队先是两个小朋友被淘汰,接着周冲被淘汰,任子潇一打四。

然而任子潇抖擞精神,在一对四这种极端不利的形势之下,拼掉对方两名选手,终被淘汰。这时摸鱼儿余2人,采桑子全部淘汰。我以为比分是2比0,摸鱼儿队得2分,但结果是摸鱼儿得4分,两队16比16战平。

在前面的情景共答、外景共答这些团体共答题中,是两队选手全部参加,几个人答对就加几分,所以我就以为,飞花令也是两队每个选手都参加的,那自然和前面规则一样,获胜的队余下几人就加几分,余下四人加4分,余下两人就加2分。但是,飞花令的规则却不是这样的,是赢者通吃,就算是最终只余下一个人,团队也可以加上4分,同时余下的人加上4分。

我个人认为,飞花令这个加分规则不太公平,前有车后有辙,也应该和情景共答题、外景共答题的加分规则一样。如果这样计分,那么今天获胜的就是采桑子队。

既然两队打平,那么就进行一轮加时赛。

加时赛依然是飞花令,这次是位置飞花令。按“花”字的位置从1到7依次回答,比如“花开时节动京城”,“春花秋月何时了”,“不是花中偏爱菊”……可见,加时赛的飞花令,也属于高难度的。由摸鱼儿队马保利对采桑子队任子潇。最终,马保利胜出。摸鱼儿队经过加时赛,最终获胜。

马保利因为手最快,抢到的题最多,获得本场最佳选手。

我个人认为,马保利这个“本场最佳选手”有些难以服众。今天的画中有诗环节,明显题目很简单,而且还非得画完、视频放完,提示关键字之后才能抢答,正确答案全体选手大多数都知道了,这个抢答除了看谁手速快以外,实在是难以展现选手的真实水平。

马保利就是在画中有诗环节凭手速抢到了4道题,搞得采桑子队的周冲郁闷不已,连连感叹“又是他们,太快了吧!”“这也太快了吧!”其实画中有诗环节,也应该和描述线索题一样,随时可以抢答,这样才能看出选手的诗词储备量和头脑反应速度。而就是在描述线索题中,马保利在面对“韭菜”这道题时,因为可以随时抢答,就没有采桑子队的小朋友谢其睿抢答速度快了。诗词大会变成了“手速大赛”,所以说马保利胜之不武,“本场最佳选手”称号含金量不足,应该授予“本场最快手速选手”称号。

好了,中国诗词大会第2场(下)的全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