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最贤的妻,最才的

“穿过时光的荒野,她于浮光掠影里,娴静安好。”这是桑妮笔下的杨绛,如兰芷,如清水。

她生于乱世,却始终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坚忍、从容、睿智、宁静……这是世人眼中的杨绛,如小草,如淡菊。

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心里的杨绛,如玫瑰,如雪莲。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作者桑妮,知名女性传记文学作家,她的作品有《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你是我眉心未完的诗:李清照和她的情花词》《他给的寂寞比甜蜜多:张爱玲一个人的城池》等。

书中从杨绛的爱情婚姻智慧、处世智慧、生活智慧这三个主要方面剖析了杨绛优雅而智慧的一生。

爱情婚姻:旷世深情,绵绵细水

钱钟书和杨绛相识在清华大学的校园,当时杨绛21岁,钱钟书22岁,在同学的介绍下相识,第一次四目相对就心生情愫。

第一次相识就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钟书当时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那眉眼,那气息,一次就直烙杨绛的心。而优雅知性的她则象一朵花儿一样也占据了钱钟书的心。他们一见如故,就这样他们相识相恋了。

有一次杨绛给钱钟书寄去一封信,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看到了,不打招呼拆阅了,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才始终不受障碍。”钱基博大加赞赏杨绛聪明和懂事,能体贴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故的钱钟书来说,杨绛最合适不过了。

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萌杭,父亲也非常赏识钱钟书,就这样,一桩门当户对并得到亲人祝福的婚姻就促成了。

婚后,夫妻更是倍加恩爱,杨绛永远把自己的丈夫放在前面:陪丈夫去留学,他公费,她旁听;在国外吃不饱时,她把自己的饭让给他;为让他吃到国内的味道,她一道道地研究中国菜谱;为支持他的创作,她甘愿做“灶下婢”,用执笔手劈柴生饭;清华返聘时,为让他做教授,她甘愿做“散工”。

她对钱钟书体贴入微:他不会系鞋带,她来;她生孩子时他弄坏家里的东西,她说“不要紧,我会修”;家里的家务,她从不让他插手;外面的应酬,她巧妙地帮他挡掉。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她对他的爱,当然她的爱也换来了钱钟书一世的深情和最高的赞赏: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锺书虽然在生活上“拙笨”,但是他还是每天都为杨绛准备营养的早餐,他是最深情的知心爱人,始终细心地呵护着杨绛,知她辛劳,知她冷暖,知她情绪翻滚。

从年开始,钱钟书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住院的时候,杨绛就在病房里放一张小床,日夜守护。有人让杨绛回家休息,她说:“钟书在哪里,那里就是我的家。”

年12月19日,钱钟书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在最后一刻前,杨绛在钱钟书的耳边,不断用家乡的无锡话安慰他:“放心吧,有我呐。”

而钱钟书辞世前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

钱钟书停止呼吸后,杨绛亲吻他的额头,用自己的脸,静静地贴着他的脸颊。

杨绛和钱钟书两个人相伴走过了6年,半个多世纪的旷世深情也算是经得起徇烂,守得住平淡了,他们都拥有倾世的才华,精神上和情感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默契。

正如杨绛所说,爱情婚姻要想维持长久和幸福,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

处世智慧:积极乐观,笑对浮生

杨绛出生在一个乱世的时代。虽然从小家庭条件优越,但家里从未让她吃多少苦。然而,年近半百,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磨难。但杨绛面对这些困境,她都是积极乐观,淡然地去处理。

年,她为了保护钱钟书的手稿,早就把它收藏好了,以致日本人突然上门,在她的泰然周旋下败兴而归。

解放后,为了缓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她还亲自带着钱锺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来打消曾经因钱锺书写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的隔阂。

还有她和林微因住隔壁时,她家的猫咪和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锺书欲拿起棍子为自家猫咪助威,她连忙劝止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

正因如此,她的善良贤惠、沉稳周到,成了痴气十足的钱锺书在社交上的润滑剂。

遭女学生控诉污蔑时,她说:“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她与谁都不争,与谁争都不屑。

下乡改造,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做农活;住空屋冷炕,四人挤一起;早晚吃稀粥,玉米面窝头;半夜闹肚子,挖坑方便;水资源宝贵,吃饭也只能用手背一抹。在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还幽默地称之为过“五关”。

批知识分子被剃头发,自己把阿瑗剪下的两条辫子做了个假发套就上街,不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忍受公交司机的辱骂“黑帮”,大街上遭人指指点点。

被安排扫厕所,把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还说扫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摆脱“多礼”的习惯。

下干校,那时钱钟书做“信差”,要走的路线正好经过杨绛守着的菜地,所以每次都可以和杨绛在田边聚一聚。因为偶能得见钱钟书,她幽默地说:“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选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

各种艰苦的磨难面前,她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

她就这样淡然地行走于人间,一路温暖,一路微笑,一路获取感动。在生命的坎坷和摇曳中,在浮华的岁月和寂静的流年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沉静和稳妥。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晚年智慧:岁月风尘,静好如诗

年月4日,钱瑗病重去世;年12月19日钱钟书也病逝。

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开,并没有打跨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她愈加变得坚忍,她永远记着钱钟书临终的话,一定要好好地活着,为他们完成未完成的事情。

她开始着手写钱瑗未写完的《我们仨》,为钱钟书整理书稿,写自己喜欢的写作。

她谢拒了许多想上门拜访的人,只想安静地在家看书、写字,真正开始自己的“笔耕不辍””修篱种菊”的生活。

独守着一隅静好的时光,用文字缝制着生之岁月。

《我们仨》是女儿没有完成的遗憾,为了女儿,为了钱钟书,她也要把作品完成,写作的过程很是折磨人,但也让她心获得慰藉。因为,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们两个再聚和交流。

在写作中正如她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她没提及自己有多伤心,也没诉说自己的肝肠寸断,更没涉及如何悲伤地面对一个人的屋子。她只说要一直找,找到那对失散了的父女,有他们才是家。

她一生的岁月和付出,只为这个“家”而活。之后的日子里,她深居简出,只与钟爱一辈子的书和属于“他们仨”一辈子的回忆相伴,寻找他们俩的路途,会再现“我们仨”的温暖。

《我们仨》,便是她用毕生的经历为我们对“家”做出的最好诠释。也许,在她的心中,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离开过,只是换了个方式存在。

曾在女儿和钱钟书走后不久,她毅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他们夫妇全部的稿酬都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旨在资助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的学生。希望更多努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读书,也看到他们俩看到的那个美好的世界。

年,杨绛92岁之际,《我们仨》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三联书店出版。7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仨》。8月25日,台湾时报社出版《我们仨》。

此时的她淡泊澄明已入佳境,早就无需任何的誉美了。她就是那陈年佳酿,历久醇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而于我们世人,纵然她已远去,她的深情和优雅则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且生生不息。

而作为现在的女性,更应该睿智如她、坚忍如她、顽强如她、优雅如她、不卑不亢地过自己的生活。

小伙伴们,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