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赵钱孙李书法基础入门课,浅谈小篆技法要领及姓氏文化溯源;研习民国书法家黄葆戊墨迹百家姓,论赵钱孙李小篆单字笔法与结构。不知先生(语默)书法日课“篆书篇”《百家姓》系列————本文以“赵钱孙李(趙錢孫李)”为例。简明扼要讲解了“赵(趙)”、“钱(錢)”、“孙(孫)”、“李”的篆书(小篆)写法及文化渊源诠释,该日课完成于年7月(22岁),书写、策划、文本及配图相关均由不知先生(语默)独立完成,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赵(趙)”字的篆书(小篆)写法:布白上密下疏、结体左高右低,左右上端齐平,左部整体收缩,右部伸展下垂,用中锋行笔、需藏头护尾,运笔逆入回收,线条圆润遒劲。“赵(趙)”字的文化渊源基本诠释:本义为急走、快走,篆书从走,肖声,形声字,从古至今皆被归于走部。繁体字写作“趙”,简化字为“赵”,乃周代战国七雄之一,诸侯国名“赵”,位于今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北部,建都于晋阳(山西太原)。现今用作姓。“赵(趙)”姓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赵姓与帝王少昊有关,主要源自上古嬴姓,其祖先伯益后代名曰造父,周穆王曾将赵城封赏于他,后人便以赵为姓。乃当代中国第七大姓,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29%,赵氏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郡、南阳郡、颍川郡、下邳郡和涿郡等。“赵(趙)”姓的历史人物重点推介:赵孟(元代书画家)、赵之琛(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篆刻家、书画家)、赵飞燕(汉成帝皇后)、赵匡胤(宋太祖)、赵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学敏(明代医药学家)、赵高(秦代宦官)、赵佶(宋徽宗,书画家)、赵构(宋高宗)、赵普(宋代宰相)、赵雍(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胜(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括(战国时期赵将)、赵奢(战国时期名将)。“钱(錢)”字的篆书(小篆)写法:笔画方圆结合,融篆隶于一体,尽显隶书方折、篆书圆转之美,左部上抬而下收,右部上落而下垂,收笔时锋尖微露,充溢着草书之韵味。“钱(錢)”字的文化渊源基本诠释:从金,戔(jiān)声,本义为古代农具,繁体字写作“錢”,简化字为“钱”。上古时将钱币作泉形,曾仿农具形铸造货币,也用作重量单位,特指铜钱、泛指货币。古时将钱币称为“泉”,寓意如泉水流通,《周礼·序言》有“泉府”之官职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曾撰文说:“泉与钱古今异名。”亦用于姓氏。“钱(錢)”姓的起源、发展与演变:钱姓起起源于周代,与“钱府(泉府)上士”这个掌管钱财的官名有关,据史料记载彭孚曾是担任此官职的重要人物,虽然为彭祖后代,但因为官职的影响力,人们习惯称他为钱孚,后来便有了钱姓,一直延续至今。从钱姓演变轨迹看,钱姓与彭姓乃同一祖先。钱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上海等地。“钱(錢)”姓的历史人物重点推介:钱大昕(清代学者)、钱学森(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玄同(思想家)、钱钟书(作家)、钱理群(原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教授)、钱春绮(德语翻译家)、钱起(唐代诗人)、钱易(宋代文学家)、钱坫(清代书法家)、钱沣(清代书画家)、钱泳(清代书法家)、钱穆(史学家)。“孙(孫)”字的篆书(小篆)写法:布局上紧下松,用笔平实而朴拙。左部宜窄小居中、右部宜宽阔伸展,笔画圆中渗方、结体方中寓圆,重心需居于右侧,应凸显左虚右实。“孙(孫)”字的文化渊源基本诠释:本义为儿子的儿子,泛指孙子后的历代晚辈,也被引申为再生、孳生的植物。《说文·系部》云:“子之子曰孫”,《礼记·杂记》曰:“孙谓祖后者”。会意字,从子从系,甲骨文与金文从糸,篆书将“糸”变为“系”,繁体字作“孫”,简化字为“孙”。古同“逊”,也兼表声,读“xùn”,姓氏中读“sūn”。“孙(孫)”姓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孙姓起源分为三支:其一源于西周皇族;其二为楚国令君孙叔敖之后;其三出自妫姓,《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孙氏,又出自妫姓,齐田完,四世孙无宇生二字:常、书。书之子占,做了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景公赐姓孙氏。”以上三支第一支起源最早,第三支影响最大:历史曾出现过孙武、孙膑、孙权等伟大人物。孙武后人逐渐形成了四大郡望:太原、东莞、乐安、吴郡(富春),还包括洛阳、富阳、清河等支派。目前主要聚集于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分布非常广。“孙(孫)”姓的历史人物重点推介: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孙中山(政治家)、孙过庭(唐代书法家)、孙诒让(经学大师)、孙星衍(清代藏书家与书法家)、孙菊仙(京剧艺术家)、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策(三国时期孙吴开创者)、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建立者)、孙楚(西晋文学家)、孙绰(东晋诗人)。“李”字的篆书(小篆)写法:曲线相抱于中直线左右,弧度应刚柔相济且平衡对称,如《书谱》所云:“篆尚婉而通”,用笔需筋骨相融,线条需婉转流畅,体势需气贯神通。“李”字的文化渊源基本诠释:本义为果树名,形声字,《说文·木部》记载:“李,果也。从木,子声。”古同“理”,与“李”相关名句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代桃僵”。李姓帝王在历史上多达六十余人,乃中国第一大姓。“李”姓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据史料记载,李姓起源说法有三:其一出自嬴姓,系东夷族皋陶之后,皋陶曾任大理,其后代子孙便世袭大理官职,并渐以官名“理”字为姓,相传皋陶后人理徵在为官期间得罪了纣王而被处死,妻子携儿子利贞避难得以食李子的果实充饥,加之古代“李”与“理”同音通用,此后将“理”姓改为李姓,李利乃得姓始祖,而李耳(老子,《道德经》作者)为第十一世;其二源于部分少数民族改姓;其三源于他姓改为李姓,如唐代很多功臣都被赐予李姓。李姓的郡望多达十二个,分别为陇西郡、渤海郡、中山郡、顿丘郡、襄城君、江夏郡、广汉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赵郡、梁国等,其中最著名的郡望为“陇西郡”与“赵郡”,这两大望族皆起源于河南鹿邑一代。“李”姓的历史人物重点推介:李公麟(北宋画家)、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李商隐(唐代诗人)、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李世民(唐代皇帝,书法家)、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宗仁(政治家)、李政道(科学家)、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者)、李四光(地质学家)、李方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李鱓(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李耳(老子,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白(唐代诗人)、李贺(唐代诗人)、李鸿章(晚晴名臣)、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学家)、李广(西汉名将)、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李斯(秦代政治家)、李唐(南宋画家)、李渔(清代戏曲作家)、李煜(南唐国君)、李贽(明代思想家)、李春(赵州桥建造者)。本图文版权归语默(号不知先生,字以少,诗人、思想者、书画印学徒,著《语默文集》,代表作《世界就在这里》共三卷、《思想末世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