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以为,李勣是被低估了的,论功、论才,论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他都不次于李靖。
论功李靖的战功主要有三,一是南平萧铣、辅公祏,二是北灭东突厥,三是西破吐谷浑。而李勣则有破东突厥、平薛延陀、灭高句丽之功,不遑多让。
李靖是大器晚成的代表,投靠李渊时已经46岁,而李勣则是少年成名,17岁参加瓦岗军,22岁就阵斩隋朝名将张须陀,刚满27岁时,就已经帮助李世民一统天下,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最年轻的一位。李世民去世时,他55岁,而且又活了21年,可以说贞观时期仅是他的上半场。
李勣是太宗给高宗安排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为了让李治能够对李勣施恩以效死力,李世民在去世前将其降职外放。所以,李治一上台,就任命李勣为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重新画像于凌烟阁,并亲自作序。
作为唯一懂军事的顾命大臣,李勣主要负责主持国家的对外战略。李勣执行了太宗既定的扩张政策,而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高宗朝的疆域是唐朝最广大的,甚至超过了玄宗时期。可以说,这主要是李勣的功劳。
综合来说,前期李靖的功劳更大(凌烟阁中,李靖第八,李勣第二十三,破东突厥李靖为主)。但李靖死得早,高宗时代,就是李勣一枝独秀,单就平高句丽这个砝码,分量就不轻。再加上李勣一直主持大局,开拓出规模空前的疆域,这是李靖不能相比的。
就功劳而言,李勣更为占优。
论才就军事才能而言,李靖无疑更强。
李靖的巅峰之战是平萧铣之战和阴山之战。
平萧铣之战的主帅并非李靖,而是李渊的侄子李孝恭,李靖仅为行军长史。但他在此战中的作用却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李渊“三军之任,一以委靖”。
年,唐军东下三峡,众将担心水势险恶,都建议水退后再出击,李靖表示反对,他认为“兵机事,以速为神”,应趁江水上涨之际,出其不意,一举克敌。李孝恭纳之,唐军一举攻克江陵门户荆门、宜都。
萧铣手下大将文士弘见形势危急,领精兵数万赶来增援,九月与唐军会战于夷陵,李孝恭欲决战,李靖制止。他的意见是: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因为文士弘骁勇善战且俱是精锐,再加上是灭国之战,士气正旺,所以应磨其锐气,趁其疲敝回师之际,一战而定。
这次李孝恭没有采纳,结果大败。但李靖早有预见,所以当敌军为争夺战利品战阵散乱时,亲率三千水军侧击,将敌军击溃。
随后李靖更是得势不饶人,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战术——乘胜追击,他亲率精兵五千,顺江而下,连续击败了骁将杨君茂和郑文秀,斩杀万人,击溃无数,一直杀到江陵城下。
此时,李靖又用疑兵之计,佯攻江陵外城,并向江中丢弃大量敌军残船,在萧铣下游的援兵见到,以为江陵已经城破,不是散去就是投降。
之后萧铣见无援兵,也就开城投降,然而投降后仅两天援兵就到了,但此时为时已晚,援军见老大投降,于是也降。
李靖仅用两月有余就灭了萧铣,此战可谓是追击战的典范。
阴山之战是李靖与李靖联手上演的千古名局。
贞观四年,李世民命时为兵部尚书的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时任并州都督的李勣与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各道总管,统率十万大军,分6路北上,征讨东突厥。
次年正月,李靖为追求速度,撇下主力大军,亲率骁骑三千,自马邑过恶阳岭,疾行60余里,夜袭定襄。对于李靖的突袭,史载匈奴“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颉利还犹自不信,相谓左右:“唐兵若不倾国而来,李靖岂敢孤军而至?”于是,“一日数惊”。
最终,李靖在定襄大破突厥军,俘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以及隋炀帝皇后萧氏,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出发,与突厥三万大军在白道(今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将突厥打得溃不成军。
颉利既败,怕唐军追击,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阴山休养生息,准备进入漠北。李世民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诏许其降”;一面,又命李靖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不久,李靖与李勣会师白道,商议如何对付突厥。李勣首先提议趁双方谈判时发动袭击,“颉利虽败,人马尚多,如退回漠北,得铁勒庇护,道险路远,再想灭之,恐怕千难万难。如今唐俭前去招降,突厥必放松戒备,如果随后袭击,可以一战而平。”
张公瑾表示反对,一是皇帝旨意不明,二是唐俭尚在突厥。最后还是李靖拍板,对李勣说:“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
于是,唐军乘夜出兵,李靖亲率万余精骑前,李勣率大军在后,冒雪追击至阴山,对突厥搞了个突然袭击,“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
随后,李靖马不停蹄,又派偏将苏定方率骑兵为前锋,长驱直入,当前锋军逼近至距离突厥牙帐仅七里处才被发觉,颉利猝不及防下被杀死1万余人,被虏10余万人,牲畜数十万头。
颉利乘千里马逃跑,又被李勣堵住归路,无法北归,只能转而带败兵逃至小可汗苏尼失据守的灵州,不久苏尼失就将颉利执送唐军,率众投降。
除了阴山之战,李勣的名场面还有平薛延陀和灭高句丽之战。不过相比李靖战术的诡异多变,李勣则是勇猛有余,智略略显不足。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部发生叛乱,李世民诏命李勣率二百名骑兵前去讨伐,李勣就位后,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以天子的名义征调灵州突厥军一万余人,稍加训练后,即于乌德革建山,大败薛延陀,大首领梯真达官投降,可汗咄摩支南逃至荒谷,李勣招降了他的部众,漠北全都平定。
对比李靖与李勣的用兵,李靖可以用十四个字来形容:兵贵神速攻不备、兵不厌诈斗机心。李勣则是:穿插包围性刚猛、临敌应变合事机。
二人都善于带兵,史载,李勣与同僚商讨问题,能识对错,而定臧否;功成之日,不居功而推功于别人。他所得金帛都分给部下,不留私储,人多愿为其用。而李靖更是著有《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数种兵书,是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李世民就常令李靖教大唐诸将兵法,因而有“唐初名将多出李靖门下”之说。李勣也曾自称师从李靖。
李勣和出身世家、从小能“纸上谈兵”的李靖不同,他虽家境富裕,但毕竟出身草莽,文化不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翁不识字”,在出兵高丽的时候,有次郭待封被困缺粮,就写了一封“离合诗”报信,李勣完全看不懂,最后还是他的副将精通诗赋,才解开了密码信。
但是,李勣军事天赋极高,他最擅长见机行事,见招拆招。这就像两个棋手,李靖是那种有无数棋谱烂熟于胸的,对方任何一个反应,都早已在李靖的“庙算”中。而李勣则是见招拆招之人,但总能把棋子下到最恰当的地方。
所以在战争中,李靖都是谋定后动,算无遗策,还没开战,对手就没戏了。而李勣则是用兵刚猛,长于谋算,史书称他:“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对于任何机会,他总能比别人先一步看到。所以他的作战看起来都是硬碰硬,但结果确是超乎想象的好。
从境界来说,李靖比李勣要高出一筹。所以李靖平生无败绩,而且常能从不利的局面中获胜,而李勣在实力悬殊的时候,会有败绩。比如他曾先后被窦建德、刘黑闼击败过。
另外,完全不同于演义中的“徐茂公”形象,李勣不仅是帅才,还是一员猛将。他自己晚年就曾说过:“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论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后人对于古人的评价往往都是来源于史书、墓志等,难免有失偏颇,时人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直观的,“谋国先谋身”,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最能彰显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既包括军事能力,也包括为人处世。
李靖虽然在未投靠李唐之前,曾多次得罪过李渊,但还是受到李渊的交口称赞:“公乃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是极高的赞誉。
李靖在凌烟阁中排名第八,武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尉迟恭,这可能还有尉迟恭在玄武门之中的表现以及多次救驾的感情因素在里面。毕竟玄武门之变时李靖是保持中立的。
与之相比,李勣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好像更高。
同样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的李勣在凌烟阁中排名第二十三位,武将排名仅高于秦琼,但这应该与他年纪轻、资历浅有关。
李勣一生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君王信任,李世民曾评价他说,有李勣在并州,胜过万里长城。而在李治眼中,李勣更是大唐的定海神针,“自李勣亡,遂无善将。”
李勣死后,李治更是依卫霍先例,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革建山,给他修了三个坟堆,以表彰他败突厥、灭薛延陀的功劳。这在名将如云的大唐是独一份。
总体来说,李勣确实是可以与李靖并称的大唐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