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去年9月份,李宁在深圳发布了两双新款跑鞋的时候,整个国内跑鞋圈都震惊了。这两款跑鞋名叫“飞电”、“天马”,都搭载了李宁最新的李宁(bèng)技术——有一说一,李宁的确是一款性能表现非常出色的新材料。但是让大家震惊的不是它们的性能,而是它们的售价。
天马,售价元;飞电,售价元。千元级的跑鞋以前不是没有过,但是这一次飞电突破元的定价,着实引起了一番热议:什么时候国产跑鞋能卖这么贵了?
惊讶之余,还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飞电卖出多块,它的性能表现是否值得上这两千?
从其他国产品牌的顶配马拉松跑鞋来看,特步的X售价也没有过千;°的国际线跑鞋最高价也不过左右;安踏的C.0,售价也在上下……这些跑鞋性能都是有口皆碑的,超高的性价比让不少专业跑者都非常青睐。
李宁的这番举动确实很大,而且在飞电发行之后,还推出了双层碳板的绝影跑鞋,售价也高达1元。不过绝影出现的时候,对价格争议的声音反而小了许多,甚至还有不少人持赞同的观点。
一来,是之前已经被飞电天马的价格刺激过一番了。二来,碳板跑鞋价格本身就贵,何况绝影是双层碳板,而且它的回弹确实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1也没什么不能接受。
(当然,这是对有消费能力的朋友说的,老魏也没有那么高的预算,出头的Kayano都是等打折买的)
其实对运营营销敏感的朋友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李宁估计压根就没想过靠这三兄弟赚什么钱。破千售价的三兄弟,实际上它们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卖货盈利。
自从国产跑鞋拿掉了“功能性差”、“外观老土”这两顶帽子后,取而代之的是“同价位无敌的高性价比”的赞美语。但是高性价比就能完胜一切了吗?其实不是的,功能性和外观设计确实是进步很大,但是束缚在国人脑子里“国产品牌确实不能和国际一线品牌比”的概念依旧根深蒂固。
杠精别急着杠,我要说的是不只是价格上和耐克阿迪比,肤浅的言论都先给我憋着。
刚才说过,估计李宁就没指望过这三双鞋能挣钱,比起盈利,李宁更想要做的是,表达一个信息。
即,李宁能且敢做千元以上的跑鞋,不是靠花里胡哨的代言、联名,而是一双纯粹设计的跑鞋。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产品牌敢“越雷池半步”。打破国产跑鞋性价比高的固有印象,谁当出头鸟就会对品牌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但是打破印象,同时也意味着会有一个新的印象出现。这个时候,如果能在市场大部分消费者的“滔天”讨伐声中,把李宁和李宁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固有印象,那么这对于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和立足是极为有利的。
好比Boost之于阿迪达斯,ZoomX之于耐克,态极之于匹克一样。先让消费者们有了这个印象,让大家有所认知和了解,然后再将李宁这个技术,一步步普及到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的产品当中去。
不会真有人觉得李宁想靠抬高价多赚钱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李宁再蠢也不会这么蠢吧?
而且人家这几双鞋上也写了,是精英运动员版,换而言之这鞋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人家也没逼着你买(此话专送给杠精,友好读者避免误伤)。
普通跑者需要一双竞速鞋吗?我就不说Next%、虎走了,就说多威那几双左右的竞速鞋,送你你能驾驭吗?
除了上面所述的售价的飞电对李宁的好处外,实际上这一次的举动,也给国内跑鞋市场的环境打开了一定的空间。
屏幕前穿跑鞋年数多的朋友们,你们仔细想想。当年国产跑鞋还没现在这么猛的时候,国外品牌的中端性能跑鞋的价格,是不是接近今天的千元级跑鞋?是不是?那为什么现在它们的中端级跑鞋,也能卖出折后五六百,而不是原来那么高的价格呢?
就是因为有对手了呀!如果卖块的国产跑鞋,性能可以和他们定价七八九百的跑鞋比,他们还怎么赚钱啊?
李宁(L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