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学古诗NO.7
一阙大唐年,
几度繁华,几度秋凉!
1
天宝六年。
爱好文艺的皇帝李隆基诏集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时年36岁的杜甫也正漂在长安。却不曾想,当时的权相李林甫由于某些不可赘述的原因,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这一次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这已经是杜甫的第二次科考了,将近不惑,岁月已经经不起任何的蹉跎和挥霍。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出生官宦世家的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开始另辟蹊径,转走权贵之门。
于是,我们的杜大诗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京漂生活。
困顿长安十载,机会总是与杜甫擦肩而过,他一直没能进入长安的公务员组织系统。尽管如此,或许是凭借个人的才华早箸和家族的关系网,杜甫还是顺利的打入长安的权贵圈层。也就在这个时期,他认识了开元年间的“著名歌星”李龟年。
李龟年(龟做人名时应念jūn)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星,是唐玄宗御用的乐师,身兼演唱家、演奏家、作曲家数职。唐玄宗,那个因为爱情故事而彪炳史册的一代传奇皇帝,他在音乐领域的天赋与实力是众所周知的,据传他擅长琵琶、羯鼓等乐器,还能谱写出类似于《霓裳羽衣曲》这样的传世乐章,专门设立了教坊培养音乐人才。真可谓是帝王中的艺术家,艺术家中的皇帝!
天宝初年的长安,还是那个歌舞升平的盛世长安。
杜甫在《忆昔》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禀具丰实。
这是物质上的"开元盛世"。那精神上的"开元盛世"又是什么样呢?
只可惜,这样的“开元盛世”也如同那些稻米仓廪一样,在八年安史之乱中付之一炬,只能在杜甫和李龟年的回忆里上演。
2
天宝十四年(年),杜甫被授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这是一个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当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京漂也近十年,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运气似乎一直不待见杜甫。
好不容易成为公务员,工资还没领几个月呢。远在西北的安禄山却造反了。公元年,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也失守了。玄宗老皇帝收拾收拾包袱往四川逃难去了,留下一个空城长安。这个时候杜甫只能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后来他听说肃宗即位,就只身北上,投奔灵武,结果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期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至德二年(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做上了他这辈子最大的官职,所以世称“杜拾遗”。
会写诗的人一般都是性情中人。
刚刚走上职场巅峰的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在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杜甫一直与升迁无望,颠沛流离。
乾元二年(年),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开始了他短暂的“结庐人境”的安定生活,他那首朗朗上口的《春夜喜雨》就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广德元年(年)春。当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那首著名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年内乱逼退了唐玄宗,逼死了杨贵妃,两军的铁蹄踏得大唐王朝满目疮痍,也带走大唐帝国的荣光。
盛世不再。
3
战后的社会一片狼藉,心怀天下的杜甫即将经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流浪。
广德二年(年)春,严武再次管辖四川,他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得了另一个称呼“杜工部”。
广德三年(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年)到达夔州(奉节)。因为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真正做起了田舍翁。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大历三年(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似乎预示这这位伟大诗人即将到来的宿命。
由于生活困难,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了潭州(长沙)。在潭州,他碰到了流落江南的李龟年,他乡遇故知,今非昔比,感慨万千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和“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简短质朴的28个字却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公元年,在杜甫写下这首诗的同一年。杜甫和李龟年宿命一般的相继告别了这哀伤的人世。
他的宏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未有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