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绝影弹速跑鞋」
是「浪潮产品奖」第29件获奖产品。
从专业角度,发现国内跑鞋的空白区,
「」和「弜」科技的研发与应用,
为大众跑者提供一双不仅能减震,
还可以帮助提升运动表现的专业跑鞋。
融合东方智慧,
让中国文化元素不再流于表面,
嵌入到产品的基因和骨髓中。
不管是「」还是「弜」,李宁用我们不熟悉的汉字表达了产品的目标和特点。在大众运动的浪潮下,跑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跑鞋自然也跑步装备中重要的一项。从创意上看,绝影独特的造型与脚感在众多跑鞋中脱颖而出,做工扎实考究,最重要的是贴合消费者心理,考虑到了跑者们对伤病的排斥和恐惧。是一款视觉和穿着体验都相对出色的产品。
——浪潮产品奖评委FredHu
(运动及生活方式博主RoadKissers跑团主理人)
提到李宁,你会想起什么?是年奥运会上手举火炬、腾空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李宁本人?是年登上纽约时装周,让无数人对国产品牌改观,成为国货之光的李宁?还是研发、推出了「」和「弜」等具有强烈中国符号的技术、创新产品的李宁?
这一系列记忆切片的背后,是走到今天世界舞台的李宁。年,李宁品牌已成立三十年,「30」这个数字的背后,也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经历起伏与成长的三十年。
同年8月,李宁推出了绝影跑鞋,采用创新的缓震回弹「弜」技术,将结构缓震与材料缓震相结合,售价元。同时还有一双元的绝影Essential,采用同样的设计理念,保留最核心的脚感,但材质配置上略有不同,相对亲民的价格可以让更多跑者感受到「弜」科技的魅力。
两款采用「弜」技术的绝影跑鞋,绝影(左一)和绝影Essential(左二)。
Q-浪潮产品奖
A-李宁跑步鞋产品设计部首席设计师孙京颐
Q:随着跑步成为越来越大众化的运动,你们对跑步的人群有什么新的洞察么?这会如何影响你们的产品的开发?
跑步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门类运动。前几年马拉松在国内很火,我们对跑马拉松的人做了调研分析,发现「跑步爱好者」占比大多数,而能在3.5小时内完成马拉松的「精英跑者」只占两成。
当时,市面上的马拉松跑鞋会更针对「精英跑者」做设计,为大众「跑步爱好者」设计的跑鞋几乎没有。我们在终点观察,发现很多跑者穿着马拉松竞速鞋,脚已经磨得出血了。
从专业角度来看,如果「跑步爱好者」穿传统的马拉松跑鞋,可能会因为自身控制能力不够,在跑的过程中感觉跑鞋沉重,弹力欠缺,时间久了不仅累,还容易造成一些运动损伤。
李宁绝影跑鞋就是为3.5小时以外的大众跑者设计的。传统的减震跑鞋首先提供的是保护,所有性能都是围绕减震来做的,绝影会更综合地考虑,怎么在提供减震保护的同时,还能提升运动表现。我们在这个领域里发现了新的机会。
Q:这款跑鞋实现了哪些科技创新或者突破?
现在,业内有一个共识,体育用品公司的本质是科技,真正推动品牌发展和延续的是对运动科技的研究。
运动鞋的科技主要集中在鞋底。这款鞋采用了「」和「弜」两种代表性的技术。「」的原材料是热塑性弹性体,并通过我们独家研发的「超临界发泡技术」(相当于把玉米做成爆米花)做成中底。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中底材料,回弹高达80%,超过原来TPU材质的10%,但重量却是TPU的一半。这是材料上的重大突破。
「弜」是材料与结构相结合的一个科技,它在足弓的地方有上下相对的两个弧形的结构。这个结构的想法源自仿生学,凤仙花的种子像橘子瓣一样,是一个梭形,没成熟之前是闭合的,果实成熟后,一旦受到冲击,所有的花瓣会翻卷,释放出巨大的弹性,把种子弹得很远。包括豆科植物,就像《植物大战僵尸》的豌豆射手,骨干也是弧形结构的,两个弧形相对可以积蓄弹射的力量。这是「弜」技术的灵感来源和原理。
我十几年前就画过类似的图,但画完也不知道怎么实现。后来有了「」的出现、碳纤的成熟,才能把以前的想法落地。利用中底「」材料与碳板相隔开,实现两组一软一硬的相间搭配,形成一个镂空的结构,「弜」技术,则使得跑鞋减震回弹性能比以前的减震跑鞋提升了一倍。
选择这两个生僻字,是希望去抓那些对不了解的事物有好奇心的人。比如,「」这个字本身代表很大的声音,和材料科技本身也特别匹配。它的4个雷意味着很多的颗粒组成,每一个颗粒都蕴含了很大的能量。只有像中文这样的象形文字才能表达的含义,这是我们中文独有的优势。
Q: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团队又是如何解决的?
虽然十几年前就有了想法,但真正做产品图、开发到最后产品出来,大概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希望这款跑鞋的每个部件都能完美地发挥作用,两年间推翻了好多稿,经历了漫长的调试。
比如组成「弜」的碳板,我们很担心它在一定时间的运动后会断裂。但如果碳板做得更硬一些,不容易断裂,跑起来又会很累。我们还特意去李宁羽毛球项目的研发中心,找专家取经碳纤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接下来不断反复、追求平衡,通过测试、开发和调试等,包括全马这种长距离测试,前后经过八轮调整,所有的用户反馈都贯穿其中。
去年在「跑六环」的活动中,跑者们从周五晚上跑到周日的中午,这很考验极限时长下跑鞋的耐久性。刚开始特别担心会出问题,我们分别在起点、50公里、公里、公里等几个重要的节点处跟用户做了深入的沟通,他们的状态都特别好。可以说,这双鞋的研发、上市后的合作和测试,都和以往专业跑鞋不同。
Q:这些年,李宁在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的投入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李宁从建立之初就认定要自主研发产品,年,我们就有了国内最早的鞋服研发中心,年,又设立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包括生物力学实验室、鞋机械测试实验室、脚型与楦型研究实验室。
科技跟运动功能是鞋的核心,科技进步也会给产品外观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作为一个中国品牌,我们在设计鞋产品时,更希望能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Q:品牌在设计中是如何浸入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学的,有哪些尝试?
现在Z世代的年轻人,除了受互联网影响,很多人也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以前没有面对过这样的市场,或者说,我们以前想设计能代表中国的东西,但是没市场。国外品牌也做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尝试,但中国品牌和中国消费者之间默契更多,这是我们的先天优势。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并不是把文化硬做成产品元素,而是希望产品的内核具有中国的文化传承,或者在设计上,用中国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文化是我做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比如绝影这款跑鞋,在设计「面」的时候,我想到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把桥的弧形与水面的倒影结合起来的手法,一种特别中国的美感呈现。我家在颐和园附近,从小就看玉带桥在水里的倒影,南方的朋友们也一定看到过类似的景致,用这种语言去呈现设计时,很多人都能有共鸣,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小生活的氛围。
另外,足弓处用的碳板边缘是往上翻的,在鞋后边是往下翻的,就像中国传统雕塑中荷叶边的处理方式,有一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风格。当然,这种边缘的造型设计,不仅是美感上的传递,也能增加强度。
运用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尽量不让它太表象化,用得比较隐晦。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这是我在遇到问题时的一种解决思路,一种中国式的解决方法。
Q:国内运动行业的新消费品牌越来越多,品类越分越细,从设计上看,李宁的差异化优势有哪些?
有三十年历史的体育用品品牌在国内并不多见,作为设计师,我们相信历史可以帮助判断很多未来的事情。
我们更熟悉产业的规律,过去走过的弯路,未来就知道怎么避开。或者像这双鞋一样,过去有很多无法实现的想法,但在未来的某一天,因为科技或者材料的发展,它就有机会可以再生。
「弜」+「」,双层缓震科技,回弹明显,提升跑者的跑步表现的同时,也降低膝关节与脚踝关节受伤的风险
李宁是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原材料,通过超临界发泡工艺专业调教配置而成。密度低至0.11g/m,比传统E-TPU材料轻60%,同时能量回弹高达80%,颠覆轻弹。
「弜」科技是李宁创新研发的一种减震回弹的科技,使用特有的镂空中底结构和材料实现减震,通过结构形变吸收跑步冲击力,快速形成力反馈,使跑步过程更轻松,回弹效果更快、更明显。绝影采用双层「」材料,绝影Essential中底上层材质为Lightform,下层是「」,结构相同,材料配比略有不同。
向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