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逢盛唐,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上是个标志性人物。
知乎上曾有人问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从未被称为”老李“?最高票答案真是精炼:因为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事实也确是如此。他到暮年都像是个英姿勃发的少年。
01意气风发,志在必得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的四句诗不仅写出了李白的浪漫气质,更写出了李白的清澈与疏狂。李白真的如此张逛吗?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信念,他们确信只要诗赋文章写得好,便可进入仕途,指点江山。李白也一样,想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但是唐代考科举,先要通过资格审查。政审有两条:一、直系亲属是什么人,从事什么职业,如果家人从商,就没资格考试。二、政治是否清白,如果家人曾是罪人,也没资格考试。很不幸,这两条李白都占了。李白是商人之子,爷爷曾入过狱。
李白的科举之路封堵了,想要进入官场,必须通过其他途径。
二十岁那年,李白带着自己的两篇赋作,风尘仆仆赶到成都。在朝廷大员苏颋出行的路上,李白鼓足勇气上前拦轿,递上名片请求接见。苏颋是朝廷重臣,也是当时文章大家,诗文皆负盛名。
苏颋倒是挺平易近人,不仅接见了李白,对他的诗文也十分欣赏,对他下属说:“这个年轻人很有才气,文章气象宏大,只要继续努力,多加磨炼必能与司马相如比肩。”
李白听到对方这么夸自己,大喜过望,以为苏颋很赏识他,一定会举荐他做官,但是回去等了很久,也等不到朝廷的回信。
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荆州长史韩朝宗身上,韩朝宗平时爱才惜才,经常举荐年青人。李白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自荐书。开头两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封自荐信能流传下来,成为千古名篇,自然是写得非常出色。但是韩朝宗看完书信,与李白攀谈一番,始终没流露出招用他的意思。
李白很失落,在荆州没能如愿,那就去长安吧,长安可是帝王之地,百官云集之所。到了长安,开始也并不顺利,直到遇见贺知章。
贺知章当时任礼部侍郎,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李白早就听说他的大名,赶忙迎上去拜见,并献上自己的诗作。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乌栖曲》等篇,大为叹赏,连忙解下身上的金龟让手下拿去换酒。贺知章一边与李白喝酒,一边对李白说:“你莫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李白从此有了另一个号:“谪仙人”。
贺知章虽然对李白的文才大加赞赏,但是始终没有推荐他入朝为官。一年后,李白失望地离开长安。
02、时来运转,皇帝赏识
直到八年后,四十二岁的李白在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接到了征召进京的通知。李白太兴奋了。他赶紧让家人换上新衣,杀鸡宰鹅,狂饮高歌。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我抬头看看天,大笑着出门去,哈哈哈哈,像我这样有才的人,怎么会被埋没在十八线小城市呢。
李白刚到长安时,唐玄宗下了步撵,亲自步行前来迎接,让他坐在七宝床上,并设宴款待。席间,玄宗还亲自为李白调制汤羹。从接待的规格来看,唐玄宗对李白是礼遇有加的。此后,李白进入了翰林院。
那时候的李白虽然身份是翰林待诏,但可谓是如日中天,每次举行盛会,玄宗都会将李白带在身边,命其作诗记录当时盛况。有一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前往沉香亭赏牡丹。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李龟年。
李龟年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
其中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三首诗把花和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
杨贵妃看了也挺高兴,唐玄宗忍不住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这段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也许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成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皇上赏月,有了雅兴,便诏令文人写诗助兴;皇上游园,看见景色迷人,便诏令画匠作画留念。但是李白不想当陪皇帝玩乐的弄臣,他希望自己能出将入相,建立功业。
渐渐地,李白不满自己不能参政。他经常自比大鹏、天马、雄剑,渴望参与国家政事,期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一点多在他的诗歌中可以读到。但是玄宗始终没有给他参与政事的机会。
还有一说,他得罪了杨贵妃,其中一句诗:“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以赵飞燕影射杨贵妃。有一次李白因为喝醉了酒,皇帝诏而不到,这也彻底惹怒了唐玄宗。加上一些小人的谗言,两年后李白被皇帝赐金逐出长安。
03、误判形势,锒铛入狱
李白的官路断了,便四处游历山水,期间认识了杜甫、高适。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时的选择更突显李白在政治上的弱项,五十七的李白也没有总结自己为官失败的教训,他再一次选择错误。
当时他正在江南游历,安史之乱爆发,以为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恰巧永王李璘三次聘请他,他就应邀做了永王的幕府,以为这是安社稷的好时机,并写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赞颂永王。可惜永王很快被唐肃宗灭了,罪名是谋反。李白以附逆之罪关在浔阳监狱里。
当时李白给不少当官的朋友上书,都没有回应。而朝廷派御史中丞宋若思来审理李白的案子,宋若思一家与李白是故交。他将李白从浔阳监狱里解救出来,让他作为自己的幕僚。他在宋若思幕下,写了一篇文章叫《为宋中丞自荐表》。
他希望宋若思把自己推荐给朝廷,连这篇推荐的文章都代替宋中丞写好了。李白在这篇文章里,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说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等,他似乎忘记自己刚从监狱里放出来。
朝廷自然不会让李白再度做官,反而把他流放到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李白想到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悲从中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写下《朝辞白帝城》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无比兴奋,这个五十九岁的男人,见识了高山深谷,观遍了大江大河,时光流逝,他依然像个不羁的少年。
公元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结语
唐玄宗没有重用李白,恰恰说明了玄宗有识人之智。一辈子向往创造惊人功业的李白的确没有政治军事才干,更不要说与张良、诸葛亮等人相比。
如果唐玄宗当初留下李白,那么中国文学史上将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多一位不名一文的政客。“空有文章惊四海”的李白,临近生命终点时,不知道是否能够真正认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