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这位神机妙算,远近闻名的名将李靖,在接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圣旨后,对教导侯君集这一命令并不用心,甚至是阳奉阴违,每一种招式都只教一半,吊足了侯君集胃口,关键处总是不了了之,令求教心切的侯君集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又深感恼火,以至于上演了告状这一戏码。李靖可是登上了封神榜,被神化的人物啊,难道会怕当时受唐太宗喜爱的侯君集夺去了属于自己的圣宠和光环吗?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阖门自守这些都是李靖的英勇事迹,他还根据自己一生的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凭借自己的文学水平编写的一本军事著作《李卫公兵法》,很可惜已经失传了。按理说他不应该是一个计较,小气之人。侯君集在早年虽然不切实际,喜欢说大话,自称勇武,却学不会拈弓搭箭,但后来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的,也立下了显著的战功,还曾是李靖的副手,李靖几场辉煌的战役背后是有侯君集功劳的。甚至在征战过程中,侯君集可以用个人魅力征服李靖。让李靖听取自己的意见,采纳自己的想法最终剿灭敌军。荣耀而归、高官厚禄加身之后,没有得意忘形,反而自知自己在知识文化方面的不足,便主动开始读书学习。这样有天赋又愿意学习的人,怎么会惹李靖讨厌呢?李靖和侯君集本可以强强联手,所向睥睨,共同保护唐朝的繁荣与安宁,可结果却不是这样的。李靖可是被神化的人物呢,任何异于常人、不和常理做法都有在情理之中的解释。不要质疑,李靖自然有李靖的道理。神机妙算,火眼金睛,防微杜渐自然也不在话下。这种反常的举动是因为他看出侯君集有反骨,将来可是会造反的。那李靖是怎么看出一个人是否有反骨的呢?这种技能为什么我没有。好了,回归正题。在一次上朝结束,走在各回各家的路上,李靖用他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注意到了侯君集骑马越过了尚书省门多步,而侯君集自己竟未发觉有半点不妥。李靖从普通人未能发觉的小细节里看出侯君集是一个违反规矩,有叛逆之心的人,以后必定会留下祸端。既然这样,奉命教兵法这事就不能完完全全,剖心置腹的执行呀,但军令不可违。所以才有了李世民命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李靖只教一半。这样做侯君集那肯啊,原本兵法就比较难嚼,又半吊着我,恼火至极。哼,我要到皇上面前参你一本,给你点教训。于是乎,侯君集向李世民诉苦,告状,污蔑李靖说他想造反,曲解您的旨意,敷衍了事。诽谤别人谋反,这也是古人常用的套路。侯君集受了委屈,李世民肯定要找李靖算账啊,朕都这么宠的人,这么能被你李靖欺负了呢。面对李世民的责备,李靖也不卑不亢,说:“此君集反耳。”像我现在教他这些,平定四方已经足够了,他以后可是要造反的,教他更多不是在为他以后的反叛倒戈做提供帮助吗。但以李世民对侯君集的照顾,李世民有怎会相信这种预言,还指责李靖说这是造谣中伤。李靖的话果然灵验了,不然怎么称神呢。侯君集一场战役中,因私窃宝物下狱,感到自己强大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心理落差太大了,认为唐太宗对他态度变了,不再愿意宠溺他,保护他了。便心生怨恨,出狱后想要报复李世民。很巧的是,当时的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有谋杀自己父皇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在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年,谋反正式行动开始了。但李靖是有先见之明地,在火苗刚刚烧起,远还没有发展到燎原之势时就把它给掐灭了。谋反事件败露后,侯君集被杀,李承乾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废太子贬为庶民了。李靖厉害了,在维护唐朝的稳定,守护国家疆土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他还是我们心目中那个神机妙算,机智和军事才能和诸葛亮有得一拼的,可以为百姓救苦救难,对唐太宗忠心耿耿的那个名垂千古,骁勇善战的将军。还好侯君集没有学到精髓,偷师不算成功,若造反成功,李承乾也未必能压制住侯君集,这天下还不知花落谁家,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会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