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味道的问题,而且很重……人有三急,尿急,便急还有屁急。这三项中有两项与上厕所有关。古代动则百万大军,如厕问题仅排在粮草问题之后,因为没人愿意提及这个话题,因此讨论也就变得更少了。对于人来说,吃喝拉撒睡是人的天性,不可避免也无从改变。一个两个的话这个问题并不会凸显,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正面的对刚基本是谁人多谁说了算,别提以少胜多,那毕竟是个位数的情况。那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军而言,这个问题就显得尤其让人头疼。到达驻地第一件事架锅,第二件事挖坑古人行军打仗,到达驻地第一件事便是架带着的大锅,开始准备将士的饭菜。民以食为天,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改变。第二件事便是开始挖坑,这个坑就是用来处理排泄物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军队到达驻地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架起一口大锅,第二件事便是修建如厕。营房中都是男性而且血气方刚,产生排泄物的味道十分浓郁,如果处理不当,那便是整个驻地的灾难。因此行军打仗修建的厕所也有一定的要求。第一、驻地修建的厕所一定的是逆风向,顺风向修建厕所就是自取灭亡,想象一下,动则数万人公用的厕所,在上风向,晚上休息风一刮,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面,怕是还没上场打仗一晚便损失过半。第二、挖坑只是装排泄物,需要一定的格挡。这种格挡指的不是像现在的卫生间一样,单人隔间互不干扰。古代军人修建厕所是挖一条长坑,然后使用木板将这条长坑团团围住,这样就可以避免气味的四散,保护我方将士免受化学武器的攻击。唐代的《李卫公兵法》也对行军打仗中的如厕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唐朝军队的营房驻扎过程中就需要开始修建公共厕所,每两队需要准备一个公厕,也就是一个大坑。这本书开始强调卫生健康问题,需要保证距离水源以及粮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距离营房又不能过远,防止粪便波及到粮食和水源,从而避免传染病和瘟疫的产生和发展。在明朝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还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厕所管理条例。例如为了不影响将士的口粮安全和胃口,需要对役夫白天上厕所采取登记制度,这部分人是不负责上场打仗的,但是他们需要负责整支军队的后勤保证,伙夫就是役夫的一部分。随着封建社会的向前推进,对于厕所的管理也从气味管理转变为卫生管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难得的进步。粪便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友情提示:相较于上文,此部分的味道会更加浓郁。粪便在作战中可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便是在恶心自己的同时,更加恶心对手。作为城池的防守方来说,粪便最好的使用手段就是泼在城墙外围,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发酵的,形成的气味轻则头晕目眩,重则氨气中毒而去。当然也有将粪便加热往攀爬城墙的对方士兵身上泼,严重烫伤加上伤口感染,在缺少抗生素的古代必死无疑。也有将粪便涂抹在箭头上的方式,射中不死也得脱一层皮。第二种更牛逼,弹尽粮绝的时候可以用来食用,用当下的网络用语就是食屎,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亡灵书中的记载,在书中有一段特别强调的话“愿死者在来生绝不食粪饮尿”。显然在这之前当地有人真的吃过……,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鬼?第三种便是用作防火,有记载将粪便涂抹在房顶上以及正面,可以有效阻止对方发射的火箭和火球,避免引起火灾,是否是民间谣传就不得而知了。这些都是当军队处于到达的驻地状态或者处于战斗焦作状态的方式方法。行军过程中那就各自随意了,怎么开心怎么来古人没有交通工具,行军时间最短也要数天,时间长的达到数个月。在行军过程中,总不可能要役夫提前在前进的途中准备厕所,如果需要这个工作量估计得累死。因此在对行军过程中的如厕行为并没有作出过明确的规定。只要避开军队的行军路线,个人怎么开心怎么来。零零散散的排泄物,顶多也就当作周遭作物生长的肥料而已。应该没人敢在行军路线的前方小解大解,否则后面的自己人都要把他弄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