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士兵的军饷,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x4i2zos.html
俗话说,“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钱财可以说是激发男人血性的一剂猛药,但凡危险的事情,只要是有人出钱,那自然是有人出力。即便是行军打仗这种危险系数极高的事情,只要是给足了粮饷,那官兵就原意听号施令。粮饷作为维持一支军队运转和作战的关键性支撑,士兵又是如何保管处理呢?尤其是上了战场,士兵随时都可能阵亡的情况下,这些士兵又是如保证这些提着脑袋所赚的钱,能留给自己亲人呢?今天,我们就淘汰一下古代士兵在出征前,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军饷的。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熟悉一遍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总体而言,中国古代以征兵制与募兵制为主,针对这两种制度,士兵对军饷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我们分别来进行阐述。古代史早期,采用征兵制居多,这一时期的朝廷要求平民受征召,为国家宿卫或者戍边一定期限,本人或全家可以享受免除一些赋税徭役。因为,征来的兵,不属于职业军人,朝廷是不给发军饷的。士兵只能从军队领取到武器,像衣服口粮等日常开销通常都是需要自行配备的,所以士兵身上,就不得不装着钱了。湖北出土的云梦秦简里就有一封士兵家信:“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书衣之南军。”这种情况下,士兵留下的钱财,基本够必要的生活开支就行,自然不会带很多。由于这些钱财,将是日后军营生活的指望,所以士兵一定会妥善保存,以防遗失。当军队有作战任务,在没有全军出征的情况下,负责后勤的辎重部队一般是要驻守军营的。比如,唐朝时期的士兵,每人都配有“随军被袋”,上“具注衣服物数,并衣资、弓箭、鞍辔器杖”(《李卫公兵法》),如外出作战,这些钱财等贵重的非作战物品就可以留在后方,由后勤部队负责妥善保管。这些被后勤保管的“随军被袋”,被要求”,自然也就不必担心与他人混淆或被盗了。至于“其衣资不上文历”的物品,那就不好意思了“纵使遗失,官不为理”。后来,征兵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募兵制成为了主流的兵制体系。“积兵之多,仰天子之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蔡襄奏言)。(《宋史》)。凡事应募的士兵,那都以打仗为终身职业,奔着粮饷而去的。因此,除了军饷由朝廷拨付外,军营中一切开销都由朝廷供给。由于士兵没有太多必须性支出,很容易就能把钱省下来。且大部分部队的军纪相对严格,并驻扎在偏远地区,士兵花钱的地方,被压缩到了相当低的程度。“诸军中有樗蒲博戏,赌一钱以上同坐,所赌之物没官”(《李卫公兵法》)如此一来,大部分的士兵能够克制自己,其军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一个可观的数目。因此,这笔放在军营中毫无必要的钱财,被士兵留下少部分放在身边外,大部分都托人带回了家中。而且,很多时候,古代士兵的家属是可以随军的。特别是长期戍边的士兵,虽然条件艰苦,地处偏远,但他们依然会将家室带到边境生活。这样子,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像寻常百姓一样过一段时间的团圆日子。这部分士兵,那肯定是将钱财留给妻室,自己好一身轻松的上战场的。“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晁错《守边劝农疏》)当然,在征兵制和募兵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比如屯田制,世兵制,府兵制、军户制等等。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有钱拿的和没钱拿的。但是,有钱拿的士兵,和没钱拿的士兵,还是有其他获取收入的机会的。我们以宋朝的士兵为例子。因为,宋朝是最不差钱的朝代,也是最典型的采用募兵制的朝代,所以宋朝士兵发钱的。但是,宋朝军士的工资标准是月俸“自一千至三百,凡五等”,是很微薄的(大宋普通百姓日入约钱)。虽然军队中,经常会有各种补贴发放给士兵,但是,这都不足以支撑士兵对个体利益的诉求。和微薄的军饷比起来,那些战争中的收入,才是真正的横财,也是吸引他们参与作战的最大动力。如战前犒赏、军功赏赐、抢劫收入等。也正是基于士兵的这种心理,军队统帅会故意放纵手下劫掠以提振士气,甚至,有时还当成招兵纳降的手段。“(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三国志·董卓传》)“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后汉书·任光传》)所以,对很多士兵来说,打仗就是一个出门发财的过程,只要保住了小命,基本上就是只赚不赔的买卖。无论是自费服役还是当兵吃饷。古代普通士兵都只能算是为生活所迫,因此,那一点点糊口钱自然都是小心翼翼地存放,能交给亲属就交给亲属。实在不行,那就想方设法转移走或迅速花掉,毕竟军营,并不是个适合存放大量个人财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