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笔者自驾來到公里外的绥宁李熙镇,为四十多年前在此地工作、去世的老父亲扫墓祭祀。
祭扫结束后,我来到镇上同居民攀谈,打听附近的名胜古迹。随后,慕名探访了神秘古朴而人材辈出,但深藏闺秀的于家大院。
(实地自拍图)于家大院,又称黄道堂,座落在镇政府右侧约百余米的街道民居内。它始建于明清时期,现存乾隆5年(年)至光绪15年(年)的古建筑群25栋。全部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条石板巷穿过槽门,两层民居规划布局有序,形成四纵八横的建筑格局。山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窗花构图精美,工艺精湛;石雕木刻彩绘栩栩如生,封火墙、防盗窗设计巧妙;人行道均为花岗岩铺成不规则图案。排水和排污渠统分为上、下两层,明、暗两线。共有老大门、新大门2个出口,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又相互错落,外人进入容易迷路。尤其是每栋房屋的正面墙体上都醒目地刻有修建年代,是一处颇具规模、保存较为完好、极具人文价值的古代建筑群。
(实地自拍图)于家大院是李熙于家世世代代以“燕子衔泥”的方式一点一滴累积而成,鼎盛时期的于家大院建有窨子屋58座,仓楼5座。随着历史的变迁,于家大院饱经战火的洗礼、自然的毁损和人为的破坏,现仅存较为完好的窨子屋24栋,仓楼1栋。院内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墙开窗,北、东、西墙一般只开通风口或小窗,墙体都高过瓦墙,两侧山墙鳌头高耸,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堵孔专用的鼻子砖往通风孔一放,就隔断了火势,它的防火功能相当完善。
(本地自拍图)大院内各屋虽建于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的青砖碧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相似的寓意“步步高升”的鳌头屋顶,连接屋子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南方合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于氏家族成员地位平等、贫富相近、互学互励、互助互济、没有等级之分,这种自觉在多年前,乃至今天都十分难能可贵。
李熙于家大院历史悠久,文脉不断,一代代于家人秉承“忠孝传承、诗书济世”的祖训,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孕育了国民革命军少将于秉懿、共和国开国少将于大康、航天科技英才于登云“于家三杰”等杰出人才。
(来源于网上图片)国民革命军少将于秉懿,李熙村于家大院人,年3月出生,年10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了北阀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参谋长,后任教导总队大队长。抗战时期英勇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授少将军衔。
共和国开国少将于大康,李熙于家大院人,年肄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年在军事学院政治部工作,后转入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先后任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年7月,任第六航空军校政治部主任。年3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政治委员,授少将军街。年任航空工业部六0一研究设计所政治委员。参与了我国空军最先进歼击机歼八研究的领导工作。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年离休。
航天科技英才于登云,男,年11月出生于李熙于家大院,原名于定高,后立志冲向云端致力航天事业改名于登云。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设计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技术部部长,中国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常务副总,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主要从事航天和动力学应用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为中国航天“神州”系列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地自拍图)随着绥宁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李熙桥名镇的不断包装和打造,于家大院已撩开她那迷人的面纱,她的古朴、沧桑、厚重、神秘而弥足珍贵,一定会迎来专家们进一步的科学考证,不断吸引游客们前来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