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既是诗仙,他的诗似乎也带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天上、月上、银河这些如蓬莱仙境般的意象时常出现在诗中,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本楚狂人”,李白的诗还特别的狂傲不羁,“千”与“万”这些表程度之极的词所用频率也十分频繁,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都说高处不胜寒,像李白这般高高在上似神仙的人,想来也是孤独的,让人难以接近的,正如他诗中所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花间一壶酒,独饮成三人”。
当然,李白毕竟还是一个常人,他也有朋友,有爱人,也要吃喝拉撒。偶尔的,他心底的柔情会跳跃在他的诗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平易近人的李白。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前两句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袒胸露乳的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首句点明作者与朋友喝酒的地点与环境;次句以反复手法渲染开怀畅饮的场面;三句运用陶渊明的典故,写自己喝醉请对方自便;末句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
《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首词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