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大唐诗坛最瑰丽的紫色,四首诗讲述他伟

洛阳郊外,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骑在一匹瘦驴上,后面跟着一名背着锦囊的仆人,二人若即若离地走在官道上。

少年身材瘦弱,面容清癯苍白,眼神略带忧郁,有着超越他这个年龄的成熟。

少年骑在驴背上,时而驻足观望,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奋笔疾书,只要看见美好的事物,有了好的心得体会,就写成诗句,放在仆人背后的锦囊里。

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经日暮,在仆人的催促下,少年才意犹未尽地调转方向,返回洛阳城中。

洛阳城繁华的大街上华灯初上,行人如织,少年穿过热闹的大街,拐进一条胡同,来到一座宅院门前。

一位穿着朴素,慈眉善目的老妇人正在门前等待少年归来。

见到少年,老妇人快步走到他跟前,一只手握住少年冰凉的手,一只手抚摸着少年的后背,眼里满是怜惜。

少年感到老妇人的手是那么温暖,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不禁动情地说:“儿子李贺回来了,又让娘担忧了!”

老妇人点点头,轻声说:“平安回来就好,平安回来就好!”

这时,仆人也走了回来,当看到仆人身后满满的锦囊,老妇人流着泪说:“我儿是在用命写诗啊!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吐出来了。”

李贺赶忙安慰母亲,一边说着宽慰母亲的话,一边搀扶着母亲走进宅院。

掌灯之后,李贺把白天积攒的诗句整理成一首首诗歌,逐字逐句地精雕细琢,使每一首都能够“诗成泣鬼神”,连鬼神都被他感动哭了。

这个能让“鬼神”读了他的诗都哭泣的人,就是被后人称为“诗鬼”的李贺,大唐诗坛天才诗人。

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诗歌。

李贺在诗歌上的天赋,早在他七岁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他写的一首古体诗连诗坛大佬韩愈看了都感到震惊。

韩愈根本不相信一个七岁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认为是有人拿古人的诗歌蒙骗他。带着满心的疑惑,韩愈拉着皇甫湜到李贺家一看究竟。

在李贺家,看着眼前扎着两个冲天辫,眉毛连在一起的小孩,韩愈和皇甫湜愈加感到惊讶了。

韩愈挠着头发问道:“你就是写诗的李贺?”

小李贺淡定地回答:“正是小子!还请先生指教。”

韩愈点点头问:“你能不能写首诗给我们看看?”

小李贺爽快地答应下来,拿起毛笔,略一思索,写下了《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首夸赞两位诗坛大佬的诗,让皇甫湜红了脸,却让韩愈大喜过望。他向来爱惜人才,经常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许多诗人都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挤身仕途,闪耀诗坛。如今又遇到李贺这个天才,怎能不让他惊喜。

韩愈有心想要收李贺为弟子,带在身边实时教导,但又考虑到他年纪太小,生活还不能自理,万一有个差错,不好像李贺父母交代。

韩愈思虑再三,对李贺说:“我想收你为弟子,但你现在年纪太小。你如果愿意,等你长大后再来找我,到时我当为你束发加冠。”

李贺年纪虽小,却也知道韩愈的文学水平和诗坛地位可不是浪得虚名,能拜在他门下,那是极大的荣耀,而且更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造诣,于是一口答应下来。

韩愈听了满心欢喜,拉着皇甫湜大笑着离开李家。

十三年后,二十岁的李贺一身素衣来到韩愈的住所门前,他轻敲三下,开门的人是韩府的仆人。

李贺讲明来意,并献上了自己的作品,仆人叫他在门口等候,自己先进去通报。

此时,韩愈已经是诗坛领袖,官居五品。他刚刚下班回家,想要休息一下,仆人进来报告说有人来拜师,还献上了作品,请求他当面给予指教。

韩愈一面解着衣带,一面阅读诗作,刚读到一半又急忙穿好衣服,连忙叫仆人把来人请进来,年轻诗人的天才,让韩愈感到震撼。

李贺走进大厅,向韩愈深鞠一躬,瘦弱的身体散发着天才诗人的气息。

韩愈二话不说,拉起李贺就向后院走去,来到一间宽敞的大屋子里,这里是韩愈教学的地方,里面有他得意地弟子们,他要让弟子们都来认识李贺,让他们见识李贺的天才。

一进门,正对门口坐着一个僧人,手里翘着木鱼,口里念的却不是经文,而是他自己写的诗歌,他就是“诗僧”贾岛。

书桌旁,一个比韩愈年纪还大的老人正在整理书籍,动作干净利落,他就是白了头发还在“苦吟”的孟郊。

窗户前,一个中年人正在凝视窗外的梅花,他身材魁梧,不怒自威,他就是写出“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刘叉。

椅子上,一个人手里捧着白居易的诗集,一边翻看,一边叹气:“浅显,太浅显,简直如老妪解诗,像什么话?”这个批评白居易的人正是皇甫湜。

看见老师韩愈带着一个年轻人进来,大家纷纷围拢过来,相互施过礼后,众人把目光全部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大家发现在他瘦弱的身材下,充满着强烈的诗人气息。

韩愈微笑着将李贺介绍给大家,夸赞李贺是个天才,希望大家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李贺的天才皇甫湜是知道的,他大笑着走过来,向韩愈和李贺祝贺。而其他几个人却投来质疑的眼神,毕竟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心中只有李白、杜甫才能称为天才,连白居易在他们眼中都不算什么,何况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怎么敢称天才?

韩愈看出了众人的质疑,他知道想要在诗歌上征服自己的这些弟子,必须要有惊世的作品才行。

韩愈笑着对李贺说:“按照惯例,新生报到,要有一份见面礼,你就让学长们见识一下吧!”

李贺看着老师,轻声问:“给您看的那首可以吗?”韩愈微笑点头,示意李贺站到讲台的位置,就念那首《雁门太守行》。

李贺清清嗓子,念了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下面有人小声嘀咕:“原来是边塞诗,这也没有什么新意啊!”

李贺默不作声,又念了第二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当“凝夜紫”一出口,台下似乎凝固了,再也听不见嘀咕声了。

李贺继续念道: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当“死”字念完,台下先是一片死寂,随后掌声雷动,众人纷纷站起身来使劲鼓掌,把手都拍红了。

这哪里是念诗,简直就是在用文字画画,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啊!太有新意了,太不可思议了……

在遥远的战场上,敌军人多势众,像黑云一样压到城下。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盔甲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耳目。深秋时节,草木萧瑟,冲锋号呜咽着鸣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大片的鲜血凝结成紫色。易水河畔,血染的战旗半卷着,浓重的寒霜浸湿战鼓,鼓声低沉。我愿意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手提玉龙宝剑,战死沙场。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这种手法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的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十分恰当,从而构成蕴藉融合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诗歌创作独特的绝招,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别人难于学他之处。

在韩愈细心的教授下,李贺的诗歌造诣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