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陇西县城南郊的陇西堂李广射虎古画垂鳞纹秦公铜鼎甘肃省博物馆藏变体神人纹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藏(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志强秦汉时期,凉州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军功家族——陇西李氏。陇西李氏以军功而兴,亦以军功而败。陇西李氏在秦汉时期长期肩负着护卫边疆,抵御匈奴的重任。陇西李氏发迹于秦始皇时期的陇西侯李信,他奠立了陇西李氏以武兴家的家风传统。至汉武帝时,凭借飞将军李广的名望和汉丞相李蔡的政治地位,陇西李氏誉满天下。而子孙人丁不旺,又导致陇西李氏在东汉至魏晋年间逐渐衰落下去。探讨陇西李氏的兴衰隆替,可以观察凉州文化的沉浮起落,品读汉朝历史的发展变化。陇西李氏的发迹陇西李氏家族发迹可溯源自战国时秦国的名将李信。李信本是槐里县人,因少壮有力,深得秦王喜爱,常被付以重任。在灭赵之战中,李信配合王翦,以偏军的身份出太原,对赵国形成战略包围圈。灭燕之战则是李信人生的巅峰,作为先锋的李信屡战屡胜,在追亡逐北中获得了燕太子丹的人头,自此深得秦王的信任。后秦王任命少壮派的李信为主将,主持灭楚之战,这是李信第一次独立主持灭国之战,但因骄傲轻敌,李信率领的秦军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此后李信长期担任王贲的副将。秦始皇一统天下,大封功臣,李信因功被封为陇西侯,他和他的后代便迁往陇西,并开始在那一带发展,同时负责守卫帝国的边疆。至汉时,李氏家族一直在陇西默默积蓄力量,同时也成为陇西大族。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李信之子为汉大将军李超。李超之子为李仲翔,先后任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李仲翔之子是李伯考,先后担任河东太守、陇西太守。李伯考有二子,长子李尚,担任成纪令,李尚之子便是飞将军李广;次子李向,李向之子是汉代丞相、乐安侯李蔡。可以看出,李氏家族世代以军功为绩,他们担任的职位多为将军,即使就任郡守县令之职,也是以边境为主,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将门世家的陇西李氏,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立身之本,不忘家族本色。虽家族世代为高官,但对于家族子弟的培养从未松懈。他们要求自己的子弟都要有过人的武艺,尤其是骑射之术,更是李氏家族的一绝,“广家世世受射”。如李广擅长骑射,其射石搏虎的故事流传后世;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其勇心胆力为汉武帝啧啧称奇,“天子以为勇”;李广的幼子李敢,雄心壮志更是不减其父之风,“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李广的孙子李陵,“善骑射”。而在为宦期间,李氏家族众人亦是恪尽职守,多次参与护卫帝国的战事,以战死沙场为荣,如李仲翔在征讨羌人的叛乱中,马革裹尸而还;李广不愿意遭受刀笔吏的羞辱,选择在军中自刎而死。陇西李氏的兴盛陇西李氏从地方上的望族,一跃成为天下闻名的名族,并为后世所铭记,要等到李广、李蔡兄弟的出现。李广在汉文帝时出仕,以良家子的身份参与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因为射杀入侵的匈奴士兵多人,被举荐为“中郎”。中郎是汉代的大内侍卫,负责皇帝的出行与皇宫的安全,因时常有接近皇帝的机会,被视为重要的仕宦之途。李广便因其高超的射艺,引起了汉文帝的重视,称赞他“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三十多岁的时候,便已是天下闻名的战将了。汉景帝时,典属国公孙昆邪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汉武帝甫一即位,左右亲信推荐李广可重用,“左右言广名将也”。在普通士卒的心中,李广是他们最愿意跟随的将军,“咸乐为之死”。在汉代贵戚大臣之中,李广亦有着超人一等的声望,如灌夫在武安侯田蚡的酒宴上大骂程不识,周边之人便说程不识和李广齐名,俱为帝国名将,骂了程不识,就是在骂李广,即使不在乎程不识,也要为李广着想,“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有着远超众人的名誉,所以才会被拿出来劝说灌夫不要乱骂人。李广的名声还传到了塞外,深得匈奴单于的欣赏,“单于素闻广贤”。单于下令,遇到李广,就一定要活捉他,“得李广必生致之”。李广一生以诚心待人,推心置腹,虽然口讷于言,但敏于行,常以行动感化他人,以诚心融化周围,故太史公感叹道“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在李广死时,一军为之痛哭不已,“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不但如此,天下百姓亦是为之神伤不已,“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李广将陇西李氏的名望推向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巅峰,为陇西李氏留下了珍贵的名望财产,成为后世无数诗人的吟诵对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可以说,李广已经成为传统中国军将的象征符号和文化标志。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