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一首如梦令自写就之日,就被争相传诵至今。尤其词中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是耐人寻味。明代徐士俊在《古今词统》中说: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诗词的妙处,尽在这一问当中。
距离李清照写《如梦令》多年后,也有一位女词人,同样用海棠与“知否”一问获得了“第一才女的”的称号。她就是被誉为清代的李易安,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的顾太清。
顾太清的诗词不拘一格,从不摆唐模宋轨的架子,完全凭借才气。近代词学家周颐认为,太清词“深稳沉著,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其佳处在气格,不在字句”。顾太清的诗词中,既有李清照的恬静,也有苏轼的豪放豁达。
另一位近代词学家王鹏运也曾说过:『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把她与清初著名的满洲词人纳兰性德相提并论。也有人提出,从整个中华女性词作史角度来说,太清可以和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鼎足二三。足见其艺术成就。
诗词赏析这首词创作于顾太清寡居之后,当时的顾太清与一帮闺中密友仿照《红楼梦》里的情节,组成了一个诗社,名曰“秋红吟社”。“咏白海棠”,是太清和朋友们诗社的课题。这个课题,也是从《红楼梦》中学来的。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上阕都是以人的视角,从观察与欣赏的角度来赞美海棠,从观察的角度来进行人与花的交融。先是将白海棠比作美人。“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点出了雨后初晴,白海棠就如同褪去了脂粉的素装美人,用比喻的手法赞美海棠的洁净、素雅之美。而接下来又进一步又用拟人的手法,以美人的憨态来表现白海棠的恬静之美:“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说有它有着憨态可掬的样子。“不管敲残更漏”,从白日到夜晚,都是这般恬静淡雅,惹人喜爱。
而后下一句,开始描写人和花的交融。到了夜晚,即便海棠合上花蕾披上一层乌衣,静静地睡去。也能在深夜中,不知不觉中用它的微香侵入主人的衣袖。“微香暗侵襟袖”一句,颇有润物细无声之妙。
词的下阕,则变为了人与花的对话,用自己对海棠的倾诉赞美,来延续人与花交融的手法。“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是整首词最妙的一句,如李清照一般,也是自问。“你的花心就那么盈盈一点,能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抢得多少春光,你自己知道吗?”,虽然此处作者是问花,但却有借海棠的清雅不争,来表明自己心志的意思。而后的“红装莫斗”更是表明了作者对海棠这种清雅不争的肯定。
“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一句点出了白海棠的花魂,洁净、天然、清瘦,与红海棠的丰色秀艳截然不同;而“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道出了词人的心声:白海棠不仅是花中仙品,而且是花仙之首。最后一句“流水高山,花前慢奏”,更是借用高山流水这个典故,来表明作者自己与白海棠一样,清雅不流俗。
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是描写海棠,可妙处在于顾太清摆脱千百年来李清照对女词人的影响。将女词人以往面对生活不如意时的伤春怨秋,自怨自艾扔到一边,转为用白海棠花中仙子的形象,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和自信清高的情怀。令人读来心情舒畅,既有女子婉约的笔法,又有苏轼豁达的气魄。因此同样是写海棠,同样是问“知否”,却有不同的妙趣。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