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封圣,其实他从未享受过诗圣的盛名

白癜风哪治的好 http://m.39.net/pf/bdfyy/

音频版《秦汉三国五百年》!

杜甫生下来,其实也算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一辈子也没干什么正经工作,青壮年时期四处漫游,出入官宦之家,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中年以后国家局势变乱,过起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一直到死。

现在我们称他的诗为诗史,大多是指他中后期的诗作,也就是境遇不顺的作品,由此可知“人穷诗工”确实是真理。

01

大名鼎鼎的康震教授,这次把杜甫的《石壕吏》解读得别有洞天,愣是把诗圣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呼号演绎成了“孩子死了老娘上,保家卫国一条心”的伟大的爱国诗篇。

康震教授的这个脑回路,遭到网上诸多的口诛笔伐。

其实,对诗的解读,也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对错之分。

诗一旦写出,和诗人也就没多大关系了,只能任人解读,所谓“诗无达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杜甫还有一句名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时写的《月夜》中的一句,意思浅显明白,就是想念自己的一双儿女而已,人之常情。

但是,明末钱谦益,这是个所谓的学者兼名士,他偏偏说这两句诗是杜甫在讽刺唐肃宗与张皇后。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留在长安,结果李亨直接登基,成为了唐肃宗,唐玄宗被动退位,安史之乱平定后才回到长安,晚景凄凉。

钱谦益说杜甫这两句诗就是在讽刺唐肃宗两口子不孝,无君无父。

你看,同样一句诗,你想表达某种观点,总能套得上。或者说,当你有了某种观点时,你总能找到阐释它的一个载体。

但是,这事儿是个双刃剑,当你任意解读一句诗,一篇文,甚至一句话时,也恰恰暴露了你的品德、修养、素质与立场。

所以袁枚看了钱谦益对“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解读后,对此的评价是,“穿凿附会,令人欲呕”,“由是知钱为小人也”。

你看,你的一句标新立异的解读,就把你的灵魂给出卖了。

康震教授此番解读《石壕吏》,也无非如此罢了。

就像我看诗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总觉得明月和故乡是两个姑娘的名字,我就这么理解,没人能说我错了,但是,我也知道,我这么理解,确实品位有些低下了。

02

现在咱们说到正题,聊聊诗圣杜甫。

诗圣也好,诗仙也好,都是后人给封的,在李白杜甫那个年代,他们并未享有这种桂冠,只是众多诗人中比较优秀、出色的而已。

说到杜甫,我们印象中的诗人就是底层人民群众的代表,苦大仇深,眉头紧皱,苦哈哈地过了一辈子,甚至还被村中小儿欺负。

这种认知,来源就在于“诗圣”这顶桂冠,圣者,为民发言,代民立命也,深沉厚重而有历史感,沧桑感。这种感受,又来源于他被诗作“诗史”的作品,认为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诗,他的人生都在一首首诗中展现。

但事实上,杜甫生下来,其实也算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一辈子也没干什么正经工作,青壮年时期四处漫游,出入官宦之家,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中年以后国家局势变乱,过起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一直到死。

现在我们称他的诗为诗史,大多是指他中后期的诗作,也就是境遇不顺的作品,由此可知“人穷诗工”确实是真理。

03

杜甫于年出生于河南巩县,虽然他自称是“京兆人”,也就是大唐首都长安,但这显然是他的一点虚荣心,就像北漂了很久的人对别人说自己是北京人一个道理。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他的爷爷叫杜审言,也是一个著名诗人,《唐诗三百首》里也收有他的诗作;杜甫的父亲叫杜闲,也爱写诗,但显然并没有什么名气,杜闲做过奉天县令,也就是今天的陕西乾县。

杜甫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外作官,抚养他长大成人的是他的姑姑,他和姑姑生活在洛阳。

杜甫六岁的时候,曾在大街上见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是一种艺术表演,叫剑器浑脱舞,用舞剑的方式来表达战场上的那种感觉。年,杜甫55岁时,写了一首《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就是回忆他小时看公孙大娘和弟子们舞剑的情景。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很小的时候就开蒙写诗,他在《壮游》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意思是自己七岁时就情思豪壮,开始写诗讴歌凤凰。

杜甫七岁能写诗,九岁能一手好书法,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一同吟诗作赋,即兴应答。

唐朝除了都城长安,洛阳也是非常重要而且繁华的城市。

年前后,唐玄宗和大臣们都在洛阳,也因此洛阳聚集了许多的文人学士,社会名流.

那时候杜甫也就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家里也是当官的,因此也能跟着别人出入一些名士家中,比如岐王李范、玄宗的宠臣崔涤,也就是崔九等.

他曾多次在这两家见到当时的著名歌唱艺术家叫李龟年,这就是杜甫写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来历,这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只是他后来流离失所,竟然在逃亡的途中又曾偶遇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由少年时的美好,对比眼下的遭遇,短短四句诗讲述了一个辛酸悲惨的故事。

04

杜甫慢慢长大了,就开始了他青年壮游的时期。

所谓壮游,就是行万里路,到处走,到处看。就像李白一样,那时正值开元盛世,有钱人家的子弟,就出去漫游,以增见识阅历。

杜甫第一次出去是沿着运河一路走下去的,到了淮阴、扬州这些江南富庶的地方,还去了天姥山,李白也去过,还写下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诗句,然后杜甫还到了南京,留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名句。

杜甫这一出门,就是三四年的时间,年,他23岁,要考进士了,就回到了巩县,结果是一考即落榜。

杜甫根本没当回事儿,一看落榜了,扭头就又出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在齐、赵之间到处放荡玩耍。

杜甫的这种形象,哪是咱们认为的“诗圣”啊。

那时他有钱,是富二代,官二代,眼中哪有什么穷苦的劳民大众啊,他的志向是远大的,目光是高高在上的,你看他这个时期写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家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物。

杜甫这次出游的时间更长,大概有十年的样子,到了年,杜甫遇到了李白,这大概是他十年壮游惟一的收获了。

杜甫遇见李白的时候,李白已经四十四岁了,杜甫三十二岁。

杜甫就跟着李白,俩人游猎、访道、饮酒、作诗,互相发发牢骚,当时已有战争发生了。

后来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两个人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这一别就是终身。

临别的时候,李白给杜甫写了一首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你看李白多么洒脱,分手就分手了,毫无牵挂,但杜甫就不行,分手了还放不下,天天念叨李白大哥到哪了,为李白写了很多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就是杜甫对李白的赞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对李白是真的佩服啊。

05

结束了十年壮游,杜甫回到了长安,那时大唐的国势开始了衰落,唐玄宗重用奸相李林甫,自己又不问朝政,只知沉迷于酒色和炼丹求药。

也是在这个时候,杜甫的家境也不好了,他父亲去世,自己没有工作,又身无长物,生活陡然变糟。

杜甫怎么办呢?“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他去山里采一点药,卖给那些有钱人家,然后跟着人家蹭吃蹭喝。“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他这一时期的自我描述。

有一次唐玄宗要进行祭祀大典,杜甫抓住了这个机会,写了三篇《大礼赋》,投到了延恩匦里,其实就是几个箱子,有的箱子是举报箱,有的箱子是自荐箱,杜甫投的当然是自荐了。

结果唐玄宗还真看上了这三篇《大礼赋》,给了杜甫一个“待制集贤院”的待遇,就是把他放到集贤院里等待分发,等着安排工作。

杜甫一开始很高兴,觉得终于熬出头了,可是,待了很长时间,也没人理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工作。

这个时候杜甫已经四十来岁了,他写诗已自称“老”了:“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他写的这些自白诗,其实还是向人乞怜,期望能获得别人的一些帮助。无功名、无官职、无工作,每天跟别人乞讨一样地生活,混在富人圈子里看别人的眉高眼低,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好在这几年杜甫也有收获,就是交了一些好朋友,比如高适、岑参等诗人。

特别不如意的杜甫,这时开始把目光放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