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 李栽培 >> 莫砺锋青灯有味似儿时

莫砺锋青灯有味似儿时

文丨莫砺锋(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梅庵书院院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去年10月,北京磨铁出版公司经理刘钊先生来信,约我编写一本解读中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诗词的读物。我年过七旬,离开中小学的课堂已有半个多世纪,对当年语文课本的内容早已记不清楚。况且我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一心迷恋于数理化的课程,对语文课则敬而远之。但是我在中学时代遇到了很优秀的语文教师,像江苏省太仓市璜泾初级中学的李蓉老师和张国忠老师,以及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的周本述老师和马文豪老师,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使我这个“理科生”也对诗词产生了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引导了我在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中的阅读重点,并在冥冥之中使我报考研究生时临时起念把专业从英语言文学改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从而进入当时还素昧生平的程千帆先生的门下,立雪至今。

如今的我在大学中文系任教,讲课与学术研究都以古典诗词为主要对象,也写过几本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普及读物,这也许是出版社前来约稿的主要原因。刘钊先生给我寄来一套最新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中所选的诗词共有首,这个数量好像超过我当年所学的课本。所选的篇目肯定有所变化,但也有若干名篇肯定是重复入选的。翻开课本看到那些熟悉的名篇,少年时代惊鸿一瞥所获得的审美感动顿时涌上心头。岁月如流,人生易老,古典诗词的魅力却是日月常新!于是我爽快地接受了出版社的约稿,开始撰写此书。

我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在中小学当过民办教师,我的教书生涯是从大学课堂开始的,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部经验只是坐在台下听讲。所以本书绝非提供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而只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谈谈自己阅读古典诗词的感想与心得。

我心目中的读者当然包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也包括正在学习语文课的中小学学生,但并非专门针对他们。我相信许多早已离开中小学的读者,许多与语文教学毫无关系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甚至是与我同样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也可能对本书产生兴趣,因为古典诗词的阅读根本没有年龄的局限,也根本没有身份的局限。正因如此,我在设计本书内容时没有考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我对作品的讲解也完全不追求标准答案的性质。

应出版社的要求,本书题作《中小学学生必背古诗词首》,但这只是意味着全书所讲的作品都来自现行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我以这些名篇为解说对象,来与广大读者分享阅读心得,是希望引起大家深入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共同走进这座林茂水深的宝山。写完全书,我在灯下翻阅书稿,陆游“青灯有味似儿时”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于我心有戚戚焉,便借来作为本文的标题。

01

我一向认为真情实感是诗最重要的本质,是诗的生命。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是“诗言志”,这句话首见于《尚书·尧典》,虽说它不一定真是产生于尧舜时代,但它在先秦时代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并非儒家学派独自信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语“诗以言志”,《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说“诗言是其志也”,都是明证。

有些后人以为“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同的诗学观念,其实在最初,“志”与“情”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子产的话:“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孔颖达《正义》说:“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诗大序》是汉儒阐释《诗经》的纲领,其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颖达的解说是:“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可见“志”就是“情”,“言志”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抒情”。

到了屈原,便直接把“抒情”看作写诗的旨趣。《九章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他用“情”字来概括自己的全部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正好与“诗言志”里所说的“志”可以互训。由此可见,中华先民对诗歌的性质有着非常一致、非常明确的认识:诗歌是抒写人类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

从表面上看,古人非常重视诗的实用价值,正如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所说:“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

一部《诗经》,几乎成了古代士大夫必读的生活教科书。在《左传》《国语》等史书中记载着大量的“赋诗”事例,大多是在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中,士大夫们引诵《诗经》来委宛地表意述志。

正因诗歌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孔子才会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诗经》才会成为儒学经典。但是只要我们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