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本文由作者雅质爱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露,点滴霖露,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江南的几场梅雨应季而至,充沛而丰盈,但也淅淅沥沥,格外让人伤感。建炎二年(年)春天,李清照南渡江宁,此时已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建炎元年(年),金人俘虏徽、钦二帝北去。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北宋灭亡,家乡沦丧,国家分崩离析,于是词人满怀悲愤与伤心,作下这首字字泣血、荡气回肠的《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倚栏凭窗,她独卧芭蕉下听雨。这高大开阔的芭蕉树让她遮风避雨,看上去,伟岸挺拔,浓郁的树荫遮盖了整个春日寂寂的庭院。

李清照也是柔情似水的女子,孤身在外,她多么地渴望有伟岸坚实的胸膛让她依靠,让她心安。“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呈长椭圆形。前人云:“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茂盛的芭蕉枝叶向外舒卷,芭蕉心却向内核卷缩。舒展曼妙之间,情致缝绻绵长,仿佛包含了无限情意,隐秘而不可泄露。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露”,夜半梦醒时,周遭一片阅静。窗外淫雨纷纷,她伤心地数着更漏,倚枕独卧,听雨打芭蕉的声声孤寂、苍凉。

“三更”,古代时辰名词,一更大约是两小时。古时人们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霖餮”,在这儿意为连绵之雨。连雨三日为霖,越过十日为露。

“点滴霖露,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点滴愁雨,擦人心肠,也不免让她这个北国之人听不惯。其实她心底也是知道的,彻夜难眠,心事萦肠,想的无非是故国愁绪往事。但现在,一切的不习惯都将变成习惯。

江南,柔软而亲切的名字。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白昼所见芭蕉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无奈的伤感忧戚。下片写夜晚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而产生的不可名状的愁情,这种愁,是沦落他乡的愁绪,是深刻而让人挥散不去的。

整首词“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词人用字巧妙,借“北人”来抒发内心的愁情。刘瑜《李清照全词》评点说:“此词也有所祖,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另外,词人还运用“叶叶心心”的叠字,以及“阴满中庭”“点滴霖露”的重言叠句,使全词看上去精巧严谨,其实,写李清照时,总会想起林黛玉,也一直想把林黛玉写出来,而现在,用在这首词里也十分恰当。林黛玉葬花,李清照“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两个女子,都有寄人篱下、寓居他乡的流落悲苦命运。

林黛玉,也是令人惋惜怜悯的闺怨女子。她的盈盈心事,谁能读懂猜透?春去花落,本是世间常情,可奈何染上了暮春凋零之意。韶光恍然如梦,谁为她缩起发器,替她描眉贴花细?她玉手拿花帚,肩上担着花锄,背着花囊,步履轻盈,颦眉幽怨,神色哀婉。是日,日丽风清,桃花纷纷落满天,她手捧残花,泪眼凄迷,作下那首凄美悲枪,让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淬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李清照,天性聪颖,满腹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只可惜两人都是多愁善感的女子。这两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一个用桃花凄绝了春日里的明媚繁盛,一个用芭蕉雨哀怨了岁月山河里的伤心流离,林黛玉把自己比作易碎的桃花;李清照则把自己的命运比作芭蕉,芭蕉生长于南国,她的家乡却是北国,今时今日,她流落至此,怎不心酸难过?

李煜说:“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案。夜长人奈何?”犹记得李清照曾作的那首金戈铁马、奔放雄浑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铿锵有力,大义凛然,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热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人这一生,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不卑不亢,不蝇营狗苟,不苟且偷生。要努力让平凡的人生辉煌而豪迈,坦荡而壮烈。这巾帼不让须眉的柔弱小女子借项羽垓下之围,不肯回到江东,在乌江自的事来嘲讽南宋官府。当日,项羽气壮山河地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辛弃疾也作了一首《浪淘沙》:“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表达自己对项羽的崇敬之情。

她并不是胸无大志的闺中女子,当故国沦陷,当时逢战乱,她也会义愤填膺地站出来高歌自我的存在价值、她虽是只能提笔的弱女子,但她还能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来传达自己心中那一份坚定而忠贞的爱国情怀。李清照,她悲愤得理所当然。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雅质爱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