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岭之松)
被称为“词国皇后”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之所以流传至今被人们传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李清照的词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李清照传世之作虽然不算多,但每一首词皆为精品。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的词,善于运用一种别人意想不到的新颖的手法来抒发她心中细腻的情绪,使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开头,连续使用叠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愁绪,又采用白描的手法对秋景秋情进行了画龙点睛似的描绘,抒发了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之时流落天涯的悲苦之情。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读了这首词,都会沉吟其中,满腹忧愁的心境,与李清照感同身受。
李清照的词,独辟蹊径,自成一体,词风清丽婉约,典雅清奇,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她的词,读起来像喝纯净的泉水一样爽口,喝完又感到回味无穷,感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的享受。她在词中对语言的驾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新意。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面连用两个“知否,知否?”写多愁善感的知识女性面对落花飘散的惆怅,紧接着用“绿肥红瘦”描写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况。愚以为,能写出这种千古传诵的佳句,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写尽了孤独无依的人在重阳佳节时的凄楚寂寞,对离人的苦苦思念。由于对远方的丈夫的思念煎熬,在瑟瑟秋风中,人竟比即将凋零的菊花还瘦。能写出这种借物写意、以景抒情的新奇的联想中的韵味,恐怕除了李清照,世上再无第二人。
第二,李清照的词折射出北宋灭亡前后的时代缩影
李清照早年生活幸福,故她早期的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因国破家亡,生活凄苦,她的词风也变得充满悲愁和伤感。
她后期的词,既是她在北宋灭国时被迫南渡、家破人亡的个人悲惨命运的写照,同时也折射出南宋朝廷在金人入侵时懦弱无能、节节败退、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时代缩影。
例如,李清照写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南宋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在浙江金华避难时所写。词中表达了亡国后客居他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思念。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中金人铁蹄入侵,南宋仓皇逃窜,百姓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的场面,却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凄清哀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故土和死去丈夫的怀念。
李清照写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都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绵绵思念,字里行间充满了流亡生活的凄风苦雨。
李清照之所以被称为“婉约词宗”,是因为她写的词,遣词用句极具创意,看似意料之中,实则出人意料之外;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淙淙泉水,自然而然流淌出来,哀愁婉转,丝丝飘来,沁入心脾。李清照写的词,无论是前期美好幸福生活的描述,还是后期凄惨生活的写照,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痕迹。同时,词中所描写的她的个人命运,和她所处时代的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李清照的词流传至今,仍然被无数人喜爱的原因。
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