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六下部编版迢迢牵牛星知

写在前面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延期开学。

各位同学以及各位家长一定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出门务必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下面切入正题。《迢迢牵牛星》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诗。

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说到这个《古诗十九首》,那可不简单,古往今来,多位文学大家,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它是“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实五言之冠冕也。”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它是“文温以丽,……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它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明代的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评价它是“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宗室萧统的《文选》,萧统从当时流传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它们主要表现社会生活动荡,夫妻朋友离愁,士人彷徨失意等。又因为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因此萧统拿每首第一句作为题目,把这些诗汇集起来,统称为《古诗十九首》编入《文选》。因此,后世将这十九首诗作为组诗看待。《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一首,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体裁

《迢迢牵牛星》的体裁: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乐府,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古诗的最高成就。

正音与断句

迢迢牵牛星朗读00:33来自语文并不难

请跟着录音,多读几遍。

诗句解释

大家注意,在解释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按照诗句,而是把遥远和明亮,用在了牵牛星和织女星上,因为,这里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纤纤擢素手”一句。这句本应该是“擢纤纤之素手”(伸出修长白皙的手),但是为了和“札札弄机杼”对仗,因此作者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前三句小结

这句里的“相去复几许”是一句反问句。古诗词中反问句,并不少见。

比如: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那么,既然它是一句反问句,为什么课本中,在这句诗结尾没有用问号,而是用句号呢?这就涉及到古诗词中的另一个知识点——标点。

中国古代文书,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但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可圈可点”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

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

与牛郎织女有关的古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民俗传说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天衣。民间的少女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遂发展出了“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形成了。民间常见的乞巧形式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今天的知识点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任何疑问,可以在下方给我留言,我会努力为你解答。

如果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也欢迎你告诉我,相信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就会发现,语文并不难。

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