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女词人,但读她的词作时,一边惊叹于她超凡的艺术造诣,一边又会为她坎坷的身世经历所惋惜。她笔下无数熠熠生辉的诗词作品,就像一朵从她苦难人生土壤里开出来的圣洁之花,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绚烂色彩,又凝结着词人一生沧桑漂泊的血泪。
词一开篇便不寻常,连用7组14个叠字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生在一个动荡漂泊的年代,前半生生活安宁,后半生漂泊无依,靖康之难以后,词人南渡,国破、家亡、夫死,一重又一重的打击无休无止地降临到了词人身上,她不仅失去了家乡,也失去了终身的依靠,作为一介女流,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生存是多么不易,处境是多么艰难,答案可想而知。
然而李清照毕竟不是一个平凡人,她在这样的乱世里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还将苦难的生活凝结成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她的词作便是她愁苦心情的抒发,郁闷情感的寄托,她用一个词人敏感的心灵和笔触,深刻记录下了她人生这一特殊阶段的感受和经历,也让后世无数人对她当时的心境感同身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一开篇便不寻常,连用7组14个叠字,不仅对仗工整,还极富音乐韵律之美,尚未开口说明何情何事,仅是7组叠字的重复感叹,便已经让人领会到了词人内心无限的忧愁与煎熬。李清照的这一句式在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独创,不仅毫无先例,也后无来者,难以再被模仿。
内心烦闷不安,想要寻觅到一点什么来有所寄托,然而不过是寻来了一片冷冷清清,寻来了一片更加凄凄惨惨的愁雾浓云。
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已胜过千言万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时候,不是写春季,而是写秋日早晨,虽然太阳已经升起,但是早晨的寒气依然很重,因此词人很难入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心情烦闷无所排解,因此借酒浇愁,但是这几杯酒却根本抵挡不了又冷又急的秋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抬头望天空,看到了几只旧时在家乡相识的大雁,它们尚且还能飞回故乡,而自己却只能漂泊在外。“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低头看地下,只有满地憔悴堆积的菊花,没有一朵是可堪采摘的,既是花早已凋零,也是词人根本无赏花的心情。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寂寞孤苦的一天,一个人守着窗儿,怎么也盼不到天黑,就好像老天也在跟自己作对一样,但实际上,盼到了天黑又如何呢?不过还是一样的愁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听着秋天的细雨打在梧桐树上,在黄昏里,点点滴滴,就像滴落在愁人的心间。在落寞无声的时光里,词人是有多寂寞,多无聊,那滴在梧桐树上的秋雨,每一点,每一滴,她都听得一清二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去极力描写愁情之多,而是简单干脆的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的心情并不是一个愁能说尽的,但除了愁之外,还有些什么呢?词人并没有说明,一篇洋洋洒洒的悲秋词作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仿佛什么都没有说,却早已抵得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