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谁?
显赫官二代,一代女文青!
济南章丘生,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易安体”先行。
先举李清照最为人所知的词和诗为例。
词是婉约范儿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风格的诗作很多,还有: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入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都很豪放派和飒爽气。
李清照不止是个单纯的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怎么认识的赵明诚呢?
一次元宵节,赵明诚与好友李迥去东京大相国寺赏花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竟然偶遇了少女李清照,顿生爱慕之意、一见钟情。而李迥正是李清照的从兄,他一眼看出二人两人眼神中的异样情愫,便竭力撮合他们交往,从此二人坠入了爱河。
可见有情人也得有人撮合,天作之合往往有人力的因素。
赵明诚如何追求李清照,李清照又如何回应,史料不可能记载,但可以从李清照的一首词中窥出大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大家闺秀,晨起秋千,慵懒可爱,当看到心爱的人来了,心中立刻激动的忐忑不安,害羞的逃走。怕情郎看见还没有梳洗的自己,慌忙中连金钗都滑落了。嘴上说着不,身体却很诚实,行动上是逃走了,内心里又忍不住回首多望一眼,偷偷的倚着门,却把青梅嗅。一个少女的可爱调皮,天真活泼,对于爱人的娇羞,沉浸于爱中的甜蜜都在这几十个字中一览无余。
元人伊世珍《琅嬛记》载: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意思是是赵明诚的老爹要为他找老婆,赵明诚也不明说喜欢谁,就谎称自己做了白日梦,给父亲出了一个谜语。这谜语实在的太简单,他父亲一听就知道他的意思,所谓“词女之夫”,这个傻儿子不就是想讨个女女诗人当老婆嘛!
在当时的帝都汴京城,大名鼎鼎的女词人除了李清照还有谁?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赵明诚的性格还是比较内敛,说话做事喜欢绕弯儿,两个字“闷骚”。
建中靖国元年(),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这年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再举李清照的三则轶事。
一是李清照考夫婿。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婚后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公主嫁给了王子,自此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这不过是赵明诚的如意算盘,赵明诚没想到的是还有陷阱。
举案齐眉的生活也有考试。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心想,离家这么远还以这种方式查岗,老婆真是精细!但试卷已经给了,就不能不答题。
于是赵明诚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了五十阙词。很有心机的赵明诚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匿名评审:我就不相信自己的试卷没有老婆的好!
没想到陆德夫死心眼还火眼金睛,把玩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赶紧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用了传媒大学纯正的播音腔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只能苦笑:艹。
问题考试还不止一次,三年模拟五年高考,得好多次!
李清照在冬天曾有段时间,每当天降大雪的时候,总是“顶笠披蓑”,沿着城池望向远方,寻找写诗的灵感。寻得上佳的诗句,必然会邀请赵明诚要与之相和。赵明诚怎么样呢?“每苦之也”。
靠,本来想睡个午觉,这还让人活不活?做女诗人的老婆可真他妈累。因为不管对出来对不出来,恐怕都很苦恼,特别是赵明诚一个理科生,志不在此,趣亦不在此。但自己挖的坑,流着泪也要填完。
二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的21年后,即公元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难以忍受的悲痛。目睹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类似于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去世后编纪念文集吧?
三是出身豪门的李清照当然性情也很豪爽,拿一个现代人做比方,可以类比洪晃吧!
不过,自称为义安居士的李清照要比洪晃养眼得多!
所以,李清照也敢骂人,而且不留情面。
李清照在《词论》里,几乎把所有的名家全都批评了一遍,说柳永“词语尘下”,说张先“有妙语而破碎”,说苏轼“不协音律”,说贺铸“少典重”,说晏几道“无铺叙”,说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等等,都是当时的大家专家名教授。
李清照的这番议论,确实,如大家所说的,未免太狂,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人对她进行了批评。但联想到李清照的出身,也就算了!因为李清照所摘举的每个人的缺点,确实有理有据,只不过她只列缺点不举优点,只批评不夸奖,就显得比较张狂。但人家李清照有自己的理论很成体系,而且自己也确实非常严格地在实践着,骂人有底气!
李清照是个奇女子。
李清照的社会关系很复杂,他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门生,和丈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相交好。
做为苏轼学生的李格非,当然要被打上“元佑党人”的标签,后来的仕途很黯淡,而赵挺之却一路扶摇直上。
李清照曾经给她的公公赵挺之写信求助,希望能够帮助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信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的诗句,曾令很多人为之感动。
而后来,赵挺之和蔡京又相互争权,几经反复,最后赵挺之大受打击,被罢官而且去世。这些官场的风波自然也极大地影响到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因此赵明诚的仕途生涯比较动荡。
另外,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王珪直接推动了专门打击苏轼的乌台诗案。王珪和王安石关系很好。王安石是苏轼的死对头。王珪的一个孙女嫁给了蔡京。
蔡京是苏轼的死对头。
李格非却是元佑党人,是苏轼的嫡系亲学生。
政治就是站队,学术不过点缀。
以王珪这个家族为中心,能串联起多少社会关系?要知道王珪的一个孙女嫁给了秦桧,即,秦桧的妻子是李清照的表妹。
神奇不神奇?
李清照的社会关系成就了她,可能也毁了她。
可是,人在江湖,这就是命运。